發表文章

<台幣戰29元關卡>美元保單怎麼挑 專家教你3步驟聰明選

圖片
新台幣 走強, 美元 保單買氣持續延燒, 美元 保單該怎麼挑,壽險業者建議可從三步驟著手,首先依據年齡及風險承受度,選擇購買利率變動險或投資型變額險;再來選擇壽險平台或年金平台;最後決定繳費方式,例如定期定額、彈性繳或躉繳等。 第一金人壽總經理林元輝表示, 新台幣 升至 2 開頭,若現有理財工具中沒有外幣類型, 美元 保單是一個好選擇,能搶在 美元 低檔之良好時機進場,且享有 美元 保單保費較低且貨幣流動性佳優勢。 至於該怎麼選擇 美元 保單,第一金人壽建議,首先,民眾可以先從 美元 保單兩類別,包括利率變動險和投資型變額險,做第一步的篩選。簡單來說,利率變動險較為保守,主要依保險公司每月的宣告利率計算利息,而投資型變額險會因投資市場波動而起伏的影響較大。 因此,民眾可依著自己的年齡與投資風險的承受度來做選擇,例如 30 歲左右的民眾因為離退休尚遠,投資年期還很長,可以選擇投資型變額險以穩健的投資標的獲得較好的報酬,即將退休或已退休的人士,則可選擇相對保守的利率變動型商品。 再者,決定保單類別後,接下來選擇壽險平台或是年金平台。若是既有的保障規劃中壽險的部位仍有不足,則可以選擇壽險平台提高身故保險金額,像是 30 至 45 歲的三明治族群便較適合壽險平台;若壽險保額已足夠,或是已過了經濟負擔大的民眾,不需要扣除保險成本的年金平台會是較佳的選擇。 最後,對民眾來說選擇 美元 保單的另一項重點還在於繳費方式,很多民眾以為買了保單就是 10 年、20 年長久的負擔,其實這種以理財為前提的 美元 保單,多有定期定額、彈性繳及躉繳三種繳別。 舉例來說,30 歲以下的年輕族群可以選擇定期定額繳別的投資型變額險,固定將部分薪水以 美元 幣別長期累積於帳戶中,也可以隨著薪水的調升,以契約變更的方式調高保費,讓資產累積的更加有效快速。 若是處於經濟壓力較重的 30 至 45 歲世代,建議以彈性繳的方式投入投資型變額險,在經濟有餘力,例如年終獎金發放時投入;如果屬於已累積退休金的熟齡族群,可以趁 新台幣 匯率仍居優勢時換取 美金 ,並使用躉繳方式投入利率變動險,有機會讓退休的準備更加充足。 林元輝提醒,匯兌風險為投保外幣保單之重要考量,若保單滿期或欲贖回帳戶金額時的匯率不理想,不妨再等等,或是將滿期金放在 美元 帳戶中,等匯率較好時再兌換,才不...

該大呼幸運嗎? 台灣子女沒印,馬啃老

圖片
東南亞和台灣,為人父母者,誰比較能夠擁有一個不被成年子女啃老的退休生活?令人訝異的是,台灣父母被成年子女「啃」的比率,竟比印尼和馬來西亞低。當面臨成年子女和老病父母只能擇一的天人交戰時,台灣人選擇父母的多,印、馬選擇子女的多。 養兒防老,在很多國家已經很難成立,更貼切的形容,應該是「養老防兒」。為人父母者,能不能過上安穩的退休生活,除了退休金足不足夠之外,很大程度要看子女是不是能夠經濟獨立不啃老。「別想子女會養我們,別啃我們的退休金就不錯了,」是很多父母的心聲。 在這一點上,台灣的父母在被成年子女「啃老」的排名上,竟比印尼和馬來西亞幸運一些。 匯豐銀行在全球各地區選擇13個國家針對1萬3122名家有成年子女的父母進行調查,東南亞選擇的是新加坡、印尼和馬來西亞,東亞選擇的是大陸、台灣和香港。 甘願被啃也好,不得已被啃也好,在地區分佈上,父母被成年子女啃老的狀況,是中東〉東南亞〉兩岸〉歐美。(見表) 在麻坡擔任助理技工,25歲的Shahril Mohd ,一個月薪水只有1200馬幣(折合台幣約9700元),他59歲的母親,退休前是護士,現在一個月有2500馬幣(折合台幣約20000元)的退休金。母親不時接濟Shahril Mohd,毫無怨言,只有心疼。「我騎機車上下班,有的時候機車壞了,還得向我媽借錢修車,」Shahril Mohd說,「我很討厭人家說我們這一代是尿布世代,不是我們被寵壞,我們是真的連一常生活都負擔不起,父母以前也很困難,但以前物價沒那麼高。」 「想想20年前我們那時候的物價,再看看今天年輕一代的負擔,他們是真的無法自食其力,」Shahril的母親說。 當面臨顧孩子還是奉養父母,兩者只能擇一的艱難選擇時,印尼和馬來西亞也很明顯比台灣父母要疼孩子。 再細一些分析,匯豐的調查裡,這13個國家,有半數父母還在金錢上資助年齡在30歲以上的成年子女,這些子女出門渡假,旅遊費用有四分之一是老爸老媽付的。 另外,家有18歲以上的成年子女,一半父母還在給子女生活費。在教育支出上,全球高達74%的父母,現在正在用自己的日常收入負擔成年孩子的教育費, 70%的父母有心理準備將來還必須用自己的退休金讓成年子女接受更高等的教育。 資助成年子女受教育,勉強還可以算投資,但子女超過30歲還靠父母養,絕對是啃老無誤,無論甘願還是無...

寒害!心血管患者增2成,專家5食材清血防血栓

圖片
氣溫直直落,全台急凍!入冬首波寒流來勢洶洶,中央氣象局表示,此波寒流不只冷還很持久,多個縣市傳出疑似因太冷不幸猝死的案例,到醫院求診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也激增約2成。 當氣溫降低時或溫度驟降時,引發血管收縮,對於有三高的病人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患者容易造成血壓突然升高,進而增加心臟病及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 血管阻塞可能造成動脈硬化、心肌梗塞、腦梗塞等等的心血管疾病,因此血管照護絕不可馬虎。此類血管阻塞患者特別要注意血壓和膽固醇的控制,肥胖者則必須做好體重管理。 面對心血管疾病好發的這個時期,快來看看專家推薦的5種「淨化血管」的食材! 5食材清血脂、防血栓 檢視相片 韭菜 更多 聯合營養諮詢中心營養師陳彥甫,在其著作《降血脂食物排行榜》中提及,韭菜中的硫化物是其獨特味道來源,可降低血脂、穩定血壓、防止膽固醇氧化沉積,並能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等,有助保護心血管的健康。日本健康網站「年輕的秘密」也指出,韭菜能清潔血液,預防血栓,增加好膽固醇,減少壞膽固醇,再加上韭菜中還含有葉綠素,能降低膽固醇,因此能達到預防動脈硬化和心肌梗塞的效果。 和青椒一樣,甜椒會散發出香味的成分是吡嗪,可使血液順暢流通,減少血栓與血液凝固的發生,達到降低腦中風和心肌梗塞的風險,並有效改善虛寒症狀。日本蔬果專家、營養師立原瑞穂表示,甜椒中含有辣椒也含有的辣椒素,抗氧化效果比知名的抗氧化成分β-胡蘿蔔素還要高,能夠排出體內部需要的膽固醇,具有預防動脈硬化和心肌梗塞等生活習慣病的效果。 長期研究藥用植物有機栽種、中興大學農藝系博士謝瑞裕說明,在印度與東南亞,薑黃為日常飲食或傳統醫療上常用的材料。薑黃為21世紀超級食物,它所含的薑黃素已被許多現代科學研究證實,具有抗發炎、抗氧化、抗癌、抗血栓形成等功效,並且對於心血管有很好的保護作用。 薑黃素對心血管疾病的預防機制是多方位的,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降低阿黴素對的心臟的毒性,並可以預防糖尿病所造成的心血管併發症,降低心臟缺血所造成的心臟細胞損傷。 洋蔥是眾所週知的清血食材。中醫師吳明珠也曾於其專頁建議,每天食用50公克的洋蔥,可達到擴張血管、降低血脂的效果。其多酚物質「槲皮素」、刺鼻氣味的來源「二烯丙基二硫」等成分能淨化血液,幫助預防心肌梗塞、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 而日本慈惠會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營養部課長濱裕宣指出,洋...

世銀:全球經濟今年恐觸頂

世界銀行周二發布最新經濟展望報告,預測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達3.1%,為7年來最樂觀。但世銀同時警告,全球經濟成長似乎已經觸頂,人口結構老化、投資不足、生產力增速放緩及貨幣政策緊縮等因素,恐抑制經濟擴張。 世銀經濟學家指出,去年全球經濟成長率達3%,超過一半的經濟體均見加速成長,世銀歸功於投資、製造業活動及貿易增強,全球經濟應可維持目前的擴張水平到2020年。 這也是全球歷經2008年經濟大衰退(Great Recession)後,10年來首度接近或達到潛在成長率。世銀《全球經濟展望》報告指稱:「2018年或將是全球經濟的轉折點,全球產出缺口可望自2008年來首度彌合。」 不過世銀也警告,驅動全球經濟擴張的新興與開發中經濟體,增速已觸及天花板,過去10年的潛在成長率下跌,未來10年還會持續走滑,對全球經濟的貢獻將減弱。 世銀專家表示,這係長期來人口結構改變所致,中國大陸等國家的勞動力隨人口老化而萎縮,加上生產力增幅放緩。 世銀將2018年全球經濟成長率預測上修到3.1%,較去年6月的估值增加0.3個百分點,超越2017年成長率3%。世銀同時預估2019和2020年成長率,分別為3%、2.9%。 而新興經濟體是帶動全球景氣擴張的主力,尤其是商品出口國。世銀預期新興市場與開發中經濟體今年成長率4.5%,明後年的平均值皆為4.7%。今年成長最快的區域是東亞暨太平洋地區,世銀預估中國今年成長率6.4%,明年減速至6.3%。印度今年成長率料在7.3%,2019/2020年微幅增強到7.5%。 反觀已開發經濟體今年的前景不被看好,世銀預估成長率恐由去年的2.3%放緩至2.2%,2020年成長率進一步滑落到1.7%,主要基於先進國家央行的寬鬆措施逐步退場,而且投資力道減弱。 不過,世界經濟龍頭美國,可望因總統川普簽署規模1.5兆美元的減稅法案而受惠。世銀將美國今年成長率,從6月估值上調0.3個百分點到2.5%,但2019及2020年將各自放緩到2.2%、2%。

43%國人憂退休收入不足 高於全球平均

圖片
受到年金改革沸沸揚揚影響,最新「2017施羅德全球投資人大調查」的結果顯示,超過四成(43%)台灣人認為退休後的收入不足以支應舒適的生活,遠高於全球平均的28%。擔心老後變窮,台灣人不再指望政府、企業,而多數人將投資理財視為救星,希望靠投資收益來彌補收入不足。 有高達90%尚未退休的台灣投資人在該調查中表示,投資理財的首要目的是為退休生活做準備,比重之高,與泰國雙居全球之冠;已退休的台灣投資人中,也有76%將養老視為投資首要目的,同樣高於全球平均的66%。 台灣人所以如此重視投資理財,來自於國人認為退休金必須靠自己準備。根據調查,詢問台灣投資人退休後的收入來源為何,會發現台灣人認為近一半(48%)來自投資理財或儲蓄,同時,依據其估算,企業、政府占退休後收入比重僅達30%。 施羅德投信業務行銷長謝誠晃分析,近年年金改革議題很熱,從調查中可看出國人已有危機意識,這與過去依賴政府以及企業年金的態度不同,明顯看到國人視投資理財為彌補收入缺口的關鍵。 台灣人對退休金不足的焦慮,也反映在延後退休上。根據調查,目前尚未退休的台灣投資人預計自己的退休年齡(62歲)會比期望值(58.8歲)晚,而在完全退休前會有3年左右的時間會安排兼職,並且有46%的人認為退休後的收入不足以支撐舒適的退休生活,比全球平均的34%高出許多。 施羅德投信指出,投資人在準備退休理財時,可使用「SET」心法,S指「Stage」,即不同階段要有不同規畫。依據退休階段設立不同目標,離退休愈遠,愈需要積極累積資本,建議選擇具成長潛力的市場,隨著退休日期逼近或已退休,就要追求穩定現金流、規避市場波動,才能讓退休生活更踏實。 E則是「Enhance」( 強化收益),想累積更多退休金,就要盡可能提高收益;最後T指「Target」(目標到期債券投資策略),因為目標到期債券的投資策略回歸債券投資本質,投資人只要耐心持有至到期,不僅在投資期限內可以領息,持有至到期日後,也能依約定拿回屆時的淨資產,簡單又輕鬆。 (工商時報)

關於長大,我比你還晚懂的那些事 給兒子的10個人生關鍵對話

★家有兒子的父母必看! ★讓男孩順利成為男人的關鍵 一句好話猶如一棵好樹,根基穩固,樹梢向天。 好的對話來自可靠且滋養的來源,透過正確的價值觀的傳承,可帶來繁盛。 家有兒子的父母必看! 讓男孩順利成為男人的關鍵 ★男孩的成長階段,父母需要與兒子對話,因為: ★花時間對話,可再次肯定愛與連結。 ★太多兒子進入成人階段,仍然缺乏必要的人生技能。 ★兒子需要傳承智慧與知識的成人導師。 ★兒子需要參與家庭裡的對話,平衡他在家庭以外的對話。 ★兒子需要學習如何對話,表達他們的情感。 ★社會在許多方面獎勵善於對話的人,而對話能力是可以培養的。 然而,幼稚園、小學、中學、才藝補習班,把孩子帶離父母身邊。 電視、電玩、社群網站又誘拐了他們。 父母必須在老師、校隊教練、好朋友及女朋友、遊戲娛樂活動之後排隊, 才有機會與兒子講話。 面對這樣的社會現況, 同時身兼兒子、父親與校長等多重角色的澳洲教育專家提姆‧郝克斯博士, 將他經歷過也曾難以對兒子開口的話題彙集成書, 告訴現代父母如何選對時機,自在地開啟與兒子的對話, 找出彼此溝通的平衡點,一起探索與分享,適時提供正確的人生指引。 【10個關鍵對話】 1. 告訴兒子他是被愛的 2. 鼓勵兒子認識自己 3. 幫助兒子選擇道德準則 4. 幫助兒子承擔責任 5. 教導男孩如何在群體中生活 6. 幫助兒子有最佳表現 7. 教導兒子有關性與親密關係 8. 幫助兒子管理財務 9. 鼓勵兒子維護健康 10. 幫助男孩處理悲傷與失落 一句好話猶如一棵好樹,根基穩固,樹梢向天。好的對話來自可靠且滋養的來源,透過正確的價值觀的傳承,可帶來繁盛。 「我們再怎麼愛孩子,也不可能陪他們走一輩子。我們真正能做的是,培養他們擁有健康的體魄,不必受病痛折磨;有堅強的意志,不會輕易被困難擊倒;有分析問題的頭腦,不會凡事束手無策;有感受生命的心靈,不會錯過這世界的種種美好。」—— 羅文嘉(水牛出版社社長) 「面對子女,或許是一種最特殊、最複雜的人際關係,迥異於與同事、朋友、長輩、戀人相處,你將完整目睹一段人格成形的旅程,與他共同經歷跌跤、牙痛、青春徬徨與情愛苦楚。在此同時,你們的關係互動也隨時光不斷流動變化,凡此種種,經常讓為人父母者...

拜託讓我們安心變老

每個人都害怕孤獨老去,但這卻是愈來愈多人必須面對的未來。 當少子化、高齡化、「零家屬」成為趨勢, 如何讓父母與自己都能安心變老? 花旗(台灣)商業銀行董事長管國霖,為了照顧臥床五年的父親,二○一七年底宣布退休,震驚金融圈。他才五十歲。 「這一年來非常累,但父親這擔子不可能卸,我需要更有彈性的工作,」他說。 管國霖不是特例。台灣有近一一○萬名失智、失能者正在被家人照顧,而且不是照顧幾星期或幾個月,是平均照顧九.九年,每天照顧長達十三.六小時。 一九八○年代,育嬰是雙薪家庭最關心的議題,但二○一八年以及可見的未來,花在照顧雙親的時間將超過照顧兒女。 台灣中重度失能長輩,缺乏多元、優質的機構或服務安頓;社政(長照、福利)、衛政(醫療)各自為政,無法整合,讓老人變成人球;照顧人才荒,長照難民恐來臨;以及台灣醫療長期看病不看人,共形成四大「醫養斷裂」,使得中年子女飽受犧牲與折磨,成為台灣社經的重大衝擊。 如同管國霖提前退休,照顧離職不再是「隱形」風暴,而是每個企業都正在面臨的危機。 《日經Business》警告比台灣老化先幾步的日本:「公司的王牌主管很可能就這樣辭職消失,這是未來最直接撼動企業經營的風險因子。」 因照顧父母離職的員工通常是四、五十歲,屬於較高階的員工或主管,恰是當前台灣企業最缺少的「腰力」。 衛福部研究發現,台灣有兩百三十一萬人因照顧失能家人而影響工作,約佔全體工作人口的五分之一,其中又有十三萬人因照顧家人辭去工作。日本每年照護離職者為十萬人,但日本人口是台灣五倍。 金馬影后楊貴媚被民眾直擊,素顏陪坐著輪椅的母親看畫展,並熟練地抱癱瘓的母親上車,後來經媒體採訪才得知,楊貴媚為了照顧中風的母親,貴為影后依舊「照顧離職」停工半年,之後和兄弟姐妹輪班,一晃眼也照顧了六年。 政府「長照2.0」滿週年沒顧到中、重度失能者 其實,台灣對高齡化並非毫無防備,相反地,近年來對長照議題還非常狂熱。 一七年年底,幾乎每逢週末都有高齡、長照相關的國際研討會或論壇熱鬧登場,有時講者和參與者還一天南、北拚場,全台長照相關人員忙昏頭,一時之間,台灣不僅對鄰近的日本,連英國、荷蘭、北歐,甚至以色列的長照制度與政策,都深入研討。 更完整的內容,請見天下639期《拜託,請讓我安心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