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外幣保單搶手 銷售翻倍

圖片
新台幣升值助外幣保單大賣。金管會昨(19)日公布外幣保單銷售情況,累計前二月外幣保單衝出新台幣1,274億元的佳績,較去年同期暴增一倍,成長動能來自於投資型保單,其中美元、人民幣保單均較去年成長、澳幣保單下滑。 壽險業者表示,台幣升值對買外幣保單保戶相對有利,去年(2017)台幣大幅升值近8%,新保戶與繳續期保費保戶等於便宜近一成,今年新台幣續升,保險業依舊大推外幣保單,據金管會統計,今年前二月外幣保單新契約保費折合新台幣為1,274億元,較去年同期外幣保單新契約保費收入成長97.82%,今年前二月投資型保單為582億元,傳統型為692億元,去年同期投資型139億元、傳統型505億元。今年主要成長來自於外幣投資型保單。 經濟日報提供 我國外幣保單仍以美元、澳幣以及人民幣為主,美元保單今年前兩月新契約保費為39.07億美元,較去年同期17.89億美元增118%。美元投資型保單前三大業者依序為國泰人壽、法國巴黎人壽、南山人壽;美元傳統型單前三大業者為南山壽、富邦壽、國壽。 人民幣保單銷售暴增,今年前二月新契約保費16.58億人民幣,去年同期1.33億人民幣,人民幣投資型保單前三大業者台灣人壽、法國巴黎人壽、保誠人壽;人民幣傳統型保單前三大業者國壽、新壽、台灣人壽。 澳幣保單前二月新契約保費為1.9億澳幣,去年同期為3.47億澳幣,中壽行銷企畫部資深協理許鴻儒表示,近期外幣保單熱賣,仍以「美元保單」為大宗,但澳幣保單有一定銷量,隨著國際原物料價格活絡,詢問度及買氣漸增。澳幣投資型保單前三大業者為國壽、安聯人壽、法國巴黎人壽;澳幣傳統型保單前三大業者則是新壽、富邦壽、中壽。

老人跌跌不休恐致命 存骨本養肌肉從年輕開始

圖片
年輕時明明身強力壯,為什麼老了之後變得「跌跌不休」?根據衛福部2015年公布的國人十大死因,調查內容顯示,國內老人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的第1位是交通事故,其次就是跌倒,平均每10萬人就有約24人因跌倒而死亡。跌倒不僅會造成老年人的身體傷害及行動不便,甚至還會導致老年人對跌倒的無形恐懼,影響其日常生活的自信及心理障礙。 女性骨鬆機率高2倍 運動是養肌不二法門   臺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詹鼎正指出,老年人常跌倒其實和骨質疏鬆及肌力衰減有很大關係,一般人在20至40歲時,骨量及肌肉量會達到高峰,之後便會開始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下降、退化,導致骨質疏鬆症及肌少症。   骨質疏鬆症基本上是一種無聲無息的疾病,只有在骨折發生時,才會出現症狀,常見的像是因跌倒造成的髋部骨折,可能會使患者無法走路、行動不便。也有因打噴嚏引起的脊椎骨折,導致胸廓變小而造成呼吸困難;或是像手腕骨折造成的手腕變形等。至於肌少症常見問題則包括容易跌倒受傷、免疫力下降、生活功能變差、失能等。詹鼎正表示,女性發生骨質疏鬆症的機率通常是男性的2倍,其主要原因有二:   (一) 女性骨頭天生就較男性小一點,因此即便是在高峰期,女性總體骨量仍會低於男性。   (二) 通常成年人在骨量達最高峰後,約到40至50歲後開始,骨質就會以每年約0.5%到1%的速率流失。但更年期後婦女每年流失骨質的速率為2%至3%,因此長年累積下來,女性的骨鬆機率自然就會比男性高出許多。 骨鬆肌少評估有妙方 從生活小事就可以   肌肉量的多寡通常和運動量有關,因此在性別上不會有太大差別。想要知道自己是否有骨質疏鬆症或是肌少症嗎?詹鼎正回答,骨質疏鬆部分,可用年齡減去體重,如果出來的數字大於20,就易有骨質疏鬆的風險,舉例像是一位70歲的老人,如果其體重不到50公斤,那麼他得到骨質疏鬆症的風險就會提高,建議可做骨密度檢查;另外像是體型偏瘦,或變矮超過3公分的長者,則建議可做背部X光的檢查。   肌少症部分,建議可從生活的小事做評估,像是過馬路時是否能在綠燈時間內走完,擰毛巾時是否能確實將水擰乾等,如有必要,可使用身體組成分析儀量測自己身體的肌肉量,也是相當可靠的評估方法。 預防從年輕時開始 飲食運動雙管齊下   不論是骨質疏鬆症還是肌少症,詹鼎正強調,盡量還是要以「預防勝於治療」為主要原則,想要預防骨質疏鬆與肌少症,建議可從飲食及運動兩個方面著手...

黑眼圈成因不單純 脂肪重置擺脫熊貓眼糾纏

曾有研究指出,女性若有黑眼圈,看起來會比真實年齡老1.5到2.1歲,「黑眼圈」,真的可說是愛美女性的天敵之一,一旦被纏上,視覺年齡便會瞬間增加,魅力指數也會大大扣分。無奈的是,女性對黑眼圈通常都選擇做消極抵抗,像是塗抹遮瑕膏或使用美白產品,結果非但沒有淡化,還引起更多小細紋,得不償失!   愛惟美診所院長劉淳熙醫師說明,構成黑眼圈的因素一般有三,分別為色素型、血管型與結構型造成的陰影。其中以「血管型黑眼圈」最難治療,因為眼周肌膚很薄,加上眼皮與鼻部血液循環相通,一旦過敏腫脹或有任何引起「眼周血液循環變差」如熬夜、吃太鹹,或用眼過度等原因,黑眼圈就容易顯現出來,而雷射對於「血管型黑眼圈」的治療效果並不好。   劉淳熙指出,一般較年輕者以先天的「血管型黑眼圈」或「色素型黑眼圈」為主,但是隨著年齡變大,而覺得黑眼圈越嚴重,「結構型黑眼圈」也就是眼袋、眼框凹陷或眼周組織萎縮造成的問題可能就是主因了!而針對這類問題,劉醫師建議運用脂肪重置技術,將凸出的脂肪均勻轉移到淚溝凹陷處,使眼底恢復平整,解決結構陰影造成的黑眼圈。因為手術還會同時將較粗大、靜脈較擴張的血管處理掉,減輕眼袋壓迫眼睛而造成的微循環不良,術後觀察發現「血管型黑眼圈」也能一併得到改善!   而本身中臉頰架構不足,也就是蘋果肌凹陷者,也會造成眼-臉頰交界形成下陷陰影,讓黑眼圈更嚴重,可利用「奈米脂肪」將眼周做更細緻的填補。它是經由特殊的技術將抽取出來的脂肪乳糜化,除了脂肪顆粒較小,避免凹凸不平,提高脂肪填補的精密度之外,更能保留更多的脂肪幹細胞,並促進生長因子的生成及眼睛的微循環,改善皮膚的質感。   另外像是色素型黑眼圈,或因皮膚鬆弛產生的眼下細紋,劉淳熙則建議可採用皮秒雷射,透過智能多焦透鏡可以把雷射光束變成比較細微的輸出方式,產生高強度的聚焦,除了能有效改善色素沉澱、鬆弛等問題,還可刺激膠原蛋白生成,改善細小紋路,且不會傷害到表皮肌膚,恢復期短,是值得愛美又忙碌者考慮的另一項選擇。

台灣人要多準備3成退休金!

撰文:王儷玲 過去大部分台灣人認為,退休靠政府就好。但現在因為年金改革讓大家深刻體認到:退休得靠自己準備,不能只靠政府!原因是政府退休基金財務短期內無法改善,加上少子化、高齡化的衝擊,未來政府社會保險年金給付的所得替代率,可能會降到僅約 50%。由於退休理想的所得替代率是 70%~80%,所以每個人至少要為自己多準備約 30% 的退休金! 坊間許多關於退休金的調查都顯示,民眾對於退休理財有許多迷思,包括太早退休、低估退休生活費用、太晚開始準備退休金、儲蓄金額太少,以及害怕風險因此選擇報酬率太低的投資方式等,這些迷思都說明:「多數的台灣人,嚴重低估了自己的退休需求!」 退休如果不能只靠政府,而是得靠自己的話,那麼就必須運用聰明的退休理財方式,以合理成本,透過聰明的投資規畫,定期定額將一定比例的薪水,提撥到自己的退休準備金帳戶來進行長期投資。 舉例來說,如果勞工願意在勞退新制下增加自提退休金,以目前 25 歲、月領 新台幣  3 萬元的勞工來預估,只要在雇主提撥薪資 6% 以外,每月再自行增提薪資的 6%(共提撥 3,600 元)到退休金帳戶裡,以年化報酬率 3% 來計算,40 年後約可存下 340 萬元。 這種「定期投入、長期投資」的理財策略,正好是退休理財的最佳模式,就算碰到類似於 2008 年的金融風暴,只要能在低檔採用定期定額持續投入,不但 1~2 年後可以回本,還能賺到 2 成以上的回報。 相反的,如果是見到市場崩盤就馬上停損出場,或是將錢轉入定存的投資人,就很難存下更多的錢。以美國 401K 退休金制度為例,在金融風暴發生後,理財顧問幾乎都是建議投資人應該增加提撥金額而非停損,因為按這套制度,投資的錢要等到退休後才能領。因此在市場走低時增加提撥,待市場反彈後才能享有較高的報酬。所以退休理財要提高投資報酬率,最好的方法就是「定期投入、長期投資」。 此外,投資標的的配置應隨年齡不同做調整,譬如若是年輕人,其股票投資比重可以高一點,接近退休時,再逐漸轉向以債券或固定收益類為主的投資組合。若實在不善理財,建議可以直接選擇人生週期基金或附保證型變額保險這類的懶人投資商品,它可幫助投資人自動調整投資組合。不過,不論用哪一種理財商品準備,最重要的是要及早開始,因為時間不夠用,乃是退休理財最大的致命傷。 來源:《Smart 智富...

《斜槓青年》誰奪走工作的樂趣?其實,你該想的不是離職.

圖片
你是否也是「上班一條蟲、下班一條龍」的一員?但你有想過,工作真的這麼讓人沒勁嗎?心理學家研究,其實人類存有「主動學習、創造更美好世界」的驅動力,前提是要找到你真正想做的事,這也說明為何 Google、Facebook、小米等大公司都已將大部分的主動權交給了員工。 只可惜,多數人並不在這類公司上班。對大多數人來說,目前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工作中獲得更多的自主性。《斜槓青年》書中所提倡的多職人生,就是一種主動尋求讓自己生活得更快樂的方式。我們或許從事一份穩定的工作,但可以再去探索自己喜愛的領域與可能性。更直接來說,它的目的不在多職,而是讓你能掌握自己的生活,在喜歡的事情中享受快樂。 二○一六年六月三十日,我離職滿一年。毫不誇張地說,這一年是我人生中最充實,也是產出最高的一段時光。這一年的經歷,甚至改變了我對工作的看法。 我曾經與大多數人一樣,認為工作就意味著被控制、管理,做著不喜歡卻不得不做的事,它讓工作變成了有趣和快樂的對立面。我估計九○%以上的人會相信,在沒有經濟壓力的情況下,只要能不工作,自己肯定會選擇不工作。我們也常聽人說最大的夢想是盡早實現財務自由,如此一來就無需再工作。在傳統的觀念中,工作彷彿是一件痛苦的、令人討厭的事。然而,真是如此嗎? 過去一年中,我已經忘記有多少次在鬧鐘響之前,就迫不及待地起床,坐在電腦前,興奮地開啟一天的工作,直到飢餓難耐才去吃早餐。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但這的的確確發生了。同樣是工作,為什麼以前去上班感覺像上刑場,而現在卻成為一件無比開心的事?這種差異得從人類行為動機的角度來理解。 關於人類行為動機,早年科學家存在著錯誤的認知。 很長一段時間,科學家認為人類行為的驅動力只有兩種:一種是生物性驅動力,即滿足最基本生存需求的動力;另一種是外在驅動力,意即因外在環境刺激(例如獎懲措施)而產生的行為動力。早年科學家認為,人類天生懶惰,只擁有滿足最基本需求的動力,如果想要求人類做基本需求之外的事,就必須依賴外在刺激—獎勵或懲罰手段。 然而,這種錯誤的認知卻成為現代管理學的基礎。在現代管理學中,員工被認為是懶惰的,只要無人監督,就會偷懶、不認真工作。也因此在企業中,「胡蘿蔔和棍子」一直被視為最重要的管理策略,而管理階層存在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為了更有效地控制各層級員工,也象徵著管理階層對員工普遍的不信任感。如此一...

專家:高齡化是全球不變趨勢 也是投資大方向

對該投資何種趨勢感到困擾嗎?有專家表示,全球人口轉向高齡化,是一個不變而持久的投資大方向。 據《CNBC》報導,Amundi 的 CPR 資產管理公司股票主題投資主管 Vafa Ahmadi 表示,市場上最強勁而持久的趨勢,無疑就是高齡化。 在新加坡瑞士信貸全球大趨勢會議上,Ahmadi 強調,圍繞在人口老化進行投資「很有道理」。 由具體的投資領域來看,Ahmadi 指出,CPR 投資在 8 個不同領域,包括金融、醫療保健及消費。過去 6 個月表現相當出色的是金融,以及部分周期性消費上,特別是休閒。 據聯合國統計,去年全球 60 歲以上的人口為 9.62 億,占全球人口的 13%。這個數字預計在不久的將來將快速增加,聯合國預估,到 2050 年全球 60 歲及以上的人口,將達到 21 億,除非洲以外,世界人口中有 4 分之一的人將在 60 歲以上。 隨著老年人口增加,老年人的集體消費能力也將隨之而來。Ahmadi 表示,到 2020 年,老年人的消費支出將達到 15 兆 美元 ,並且快速增加。

高齡退休理財 留意「變現」彈性

退休規劃可謂每個人最長期、也最重要的財務規畫。退休生活可能長達2、30年,想要過有品質的生活,最可靠的來源還是透過工作和正確理財所累積而來的資產。法人建議,高齡者理財最要關注的就是「穩健」,不管是收益率、亦或是風險承受度,都應該要整體來看,切記不要盲目跟風。 安聯投信表示,高齡者理財在清楚瞭解並估算自己希望退休後的生活所需、可能需要的緊急備用金及風險承受度之後,可參考以下原則,重新檢視擬定存退休金策略。 首先,理財目標首重現金資產的穩健保值增值。以全球複合債為主要策略的債券組合基金,因為有經理人專業動態調整部位,可謂集大成的簡單作法,故可列為核心配置選項。 其次,防範風險,注重整體核心資產的穩定性,留意風險波動可能對資產帶來的不確定性,尤其是不要去投資不懂的商品。面對現階段市場股債匯市場連動性不同於以往的結構,多元配置的策略很重要。 第三,投資組合最好能有固定現金流,因為此時可能接近退休或是已經處於退休階段,考量到薪資方面可能出現的變化,此時應該要善用資產帶來的投資效益,補強每月手中可運用資金的彈性。 實務上,建議根據高齡者自身狀況,考慮醫療備用金和約6到12個月的日常食衣住行備用金,或可用活期存款或短期理財方式留存。 安聯投信提醒,有鑒於理財商品愈趨多元,在策略考量上,也應該要留意是否有期限方面的限制,變現性是否夠彈性或符合自身的需求。 (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