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女人餘命比男人多7歲,活得更久得靠自己...從年輕就開始,來自專家的女性儲蓄建議

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日前公布「2017年度全球平均壽命報告」指出,香港連續3年蟬聯全球男女最長壽地區冠軍頭銜,第2名則分別由瑞士男性及日本女性拿下;其中,香港女性平均壽命87.66歲、男性81.7歲,瑞士女性平均壽命85.3歲、男性81.5歲,日本女性平均壽命87.26歲、男性81.09歲,從這份調查數字可以看出女性餘命長,尤以日本女性壽命比男性多了6歲之多,刷新歷年最高紀錄!國內理財專家極力呼籲,不論婚不婚,女性財務都要自主,靠先生、孩子或是政府養老已不可能了,不理財恐淪「貧窮歐巴桑」!本周小花平台將從國內女性婚姻狀況提出4點財務規劃上的建議,提醒妳投資理財從現在做起,接下來的日子就不怕沒錢花。 女性餘命長 不論婚不婚,財物都要自主 建議1、理財永不嫌晚、及早養成儲蓄的習慣 微軟(Microsoft)共同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Gates)曾說: 「如果你沒有錢,更要學習投資理財。」 而這也呼應了小花平台每周理財專欄一再強調的「沒有錢,更要懂得投資理財」觀念,並在「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善用『帳戶理財法』新手爸媽也能養小錢成大錢」一文中有更多完整的註解。 「投資理財,只要願意做,永遠不嫌晚!」小花平台保險顧問直接指出,每到月底把薪水全部花光光、一毛不剩,當一個「月光族」或是還沒到月底就把薪水全部花光光、巴望著下個月薪水入帳,慘淪「望月族」,都是拖累個人資產累積的罪魁禍首,「最好趁著年輕未婚、還不用撐起家庭經濟時,善用更長的時間複利效果,為未來預期達成的目標打好基礎,像是買房、退休、環球世界……等。」 建議2、懂得克制購物衝動、做好預算控管 近來女力崛起,女性消費能力不容小覷!小花平台保險顧問提醒, 即便是單身女性「只顧一人吃飽就好」,沒有家庭經濟壓力,但是如果三不五時逛街時,看到喜歡的衣服、鞋子或是名牌包,二話不說先刷卡再說,長期累積下來,可能一步步走向「卡債族」之途而不自知。 在第2點建議中提出的理財觀點是做好個人的預算控管,假設免不了的會有想要購物的慾望,不妨先將每個月薪水中的2至3成左右預留下來提撥進入一個獨立戶頭,作為個人儲蓄、投資理財或是累積子女教育經費所用,其他剩餘的錢再用做日常開銷之用,「就算全部花光光也沒關係!」 建議3、善用保險轉移「不確定的風險」 「並不是說上了年紀,身體就一定會出現病痛,每個人身體狀況不同,才50、60歲...

退休理財術-堅守三要原則 樂存千萬退休金

軍公教年金改革已於今年7月1日正式上路,讓66萬名軍公教人員的退休規劃大受影響,由於勞退基金破產聲紛響起,連帶也讓其他非軍公教民眾開始關注退休理財話題。法人表示,存退休金可以不必在乎每次存多少,但要有「三要」─「要」提早存、「要」努力存(不能中斷)以及「要」選對投資商品。 1111人力銀行之前在作「上班族退休壓力調查」顯示,超過8成3的上班族認為要存1,617萬元才敢動念退休。摩根投信調查報告也出,台灣20世代的年輕人平均理想的退休準備是1,451萬元,30世代為1,456萬元,40世代1,617萬元,50世代則為1,699萬元,但60世代則認為至少要有1,755萬元才能夠退休。依照二個調查報告觀之,一般民眾認為理想的退休金準備約1,550萬元加減100萬元。 另依照富邦投信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調查,若已退休者的日常生活花費以1萬元計算,並考慮預期通膨率及衛福部統計退休後醫療費用,及每月固定長照費用後,估算得到退休後15年的總支出約為989萬元。富邦投信表示,對於退休後的預期總收入與預期總支出,初估得到國人退休後15年內的總資金缺口將高達549萬元。 至於實際退休要準備多少錢才夠呢?依每個人情況不一,答案也不同,若依投信投顧公會官網退休金準備的軟體,輸入預估目前年齡、預估退休後每月花費金額、還剩下幾年退休等數據即可以得到退休金應準備的金額。 舉例而言,若是45歲的青壯年,準備在65歲退休,預估壽命是85歲,期望退休後每個月花費需要新台幣3萬元,依通貨膨脹率3%等假設,退休準備需要1,300萬3,920元。 上述退休金準備是否被高估,各方專家有不同看法,值得留意的是,「退休金準備」並沒有包括醫療以及長期照護所需要的金額。在「我的E政府官網」資料,依衛生署調查,60歲以上的民眾每年醫療花費超過10萬元,等於退休後至少要準備200萬元才能應付基本的醫療開銷。 此外,理財專家建議,在退休前最好要把房事搞定,若有一個沒有房貸的居住之所,即使退休金準備沒有存到足額,省一點用還是能夠安心退。 (工商時報)

有買不一定賠!業務偷偷說...4個實支實付醫療險地雷

大部分實支實付醫療險,都有每日病房費用、手術費用、住院醫療費用(俗稱雜費)等3大項保險金給付。較常出現理賠爭議的,就是所謂的雜費給付,因為雜費給付可理賠「非健保給付自費醫療項目」,例如自費癌症標靶用藥等,但也有許多保戶誤以為實支實付「上天下地什麼醫療開銷都能賠」。 為提醒保戶注意,國泰、南山、富邦、新光、台壽及全球人壽等6家公司,舉出實支實付的雜費給付較常出現的4種理賠錯誤。 1.看護費、營養品、輪椅等不賠 富邦人壽表示,根據實支實付保險單示範條款規定,「住院醫療費用保險金給付(即雜費給付)」,是指被保險人住院期間內發生,且依全民健保規定「應自行負擔及不屬全民健保給付範圍」的費用。國泰人壽說, 保戶申請「雜費」給付時,第1點就要注意,須符合住院期間內的「必要性醫療自費支出」。 所謂住院期間必要性醫療自費支出,就像之前舉例的癌症標靶用藥。至於非必要醫療費用,富邦、台壽舉例,包括看護費、衛生用品費、營養品、個人用品等都是。南山人壽也說,住院期間購買輪椅、拐杖等輔具費用,也非雜費給付項目。 國泰人壽說,很多女性在剖腹產住院期間,會買束腹帶或女性專用潔浴凝露等個人用品,因為屬非必要醫療項目,也不會理賠。新光人壽則表示,包括醫美手術、外科整型、裝設義齒、義肢、義眼等,因為屬實支實付保單條款「除外責任」約定項目,也不予理賠。 2.須在保單理賠限額內實支實付 國泰人壽表示,實支險雜費給付理賠,是指在理賠限額內實支實付。很多保戶誤以為我花多少醫療費,保險公司就要賠多少。例如小張投保的實支險雜費給付限額20萬,小張因泌尿疾病需進行達文西手術。小張住院期間雜費支出共23萬元,保險公司將以雜費限額20萬為理賠上限,最多給付小張20萬元。 3.住院時開立出院後的自費藥物 全球人壽表示,依照保單條款約定,實支實付給付範圍為被保險人在住院期間內發生的費用,方能予以核付。不少保戶卻認為,「我在住院期間先拿出院後才使用的自費藥物」也可以賠。全球人壽表示,若病患出院前,要求醫院開立未來、例如半年要用的自費藥品,就不屬於實支實付給付範圍。 有壽險業者表示,部分民眾在住院期間,要醫院開立未來幾個月、甚至1年半載用藥,再來申請實支實付雜費理賠。許多案件最後都因保戶與壽險公司認知不同,只好進評議中心申請評議。 ...

旺報 金融老年學爆夯 商機潛力大

圖片
「金融老年學」(Financial Gerontology)在日本爆夯,信託公會呼籲,金融業者應根據「金融老年學」發展適合高齡者退休或長期理財投資規劃的金融商品,像是近年來銀行的財富管理業務及信託業的集合管理運用帳戶業務,就可運用金融老年學來研發商品,搶攻相關商機。 台灣國今年進入高齡社會,依據國家發展委員會之人口推估(2018~2065年),預計在八年後,也就是2026年,我國老年人口將超過20%,與日本、南韓、新加坡及亞洲部分國家同列為「超高齡社會」。 信託公會秘書長呂蕙容指出,國外先進國家在發展適合高齡者的金融商品時,通常會研究高齡者的生理及心理特性,以研發相對應的商品,此種研究稱為「金融老年學」(Financial Gerontology),金融業者應根據「金融老年學」發展適合高齡者退休或長期理財投資規劃的金融商品。 以「私校退撫儲金」為例,其運作係以積極型、穩健型、與保守型三種風險屬性作為投資方案,將投資組合與資產配置相互結合,透過70/30的核心組合及衛星組合的安排,幫助不同風險承受度的客戶靈活因應市場變化,實現資產增值目標。 而30%的衛星組合中便可以配置較高風險的商品,透過系統化操作以及定期再平衡策略,以適當分散投資風險,賺取較大的收益。 呂蕙容觀察,近年銀行的財富管理業務及信託業的集合管理運用帳戶業務是以有系統的理財方案與利用資產配置來協助客戶進行資產配置,應根據「金融老年學」應有更積極的作為,研發投資報酬率較定存高,而風險為高齡者可負擔之投資商品;證券業以及保險業也應根據高齡者的特性,研發合適高齡者的證券及保險商品。 呂蕙容認為,現行主管機關對於客戶風險承受等級與商品等級分類適配是採「單一商品」認定,不得投資逾越客戶風險等級的商品適合度政策應適當鬆綁,其實為了鼓勵客戶長期投資,發展適合退休或長期理財投資規劃,應允許業者提供「投資組合」服務,以整體「投資組合」涵蓋多檔商品之風險判斷對客戶風險之適配,允許透過承受一些適當的風險來增加收益。 當然,退休後的理財要更加注重「風險管控」,而投資目標不在於極大化報酬,而是創造穩定的現金流入,並盡量降低退休資產的減少速度。 (工商時報)

如果「小胖」老師有這些,家人就不用為錢擔心了!

媒體報導,音樂人「小胖」老師-袁惟仁在上海因跌倒造成腦溢血,進一步檢查出腦有腫瘤,緊急進行手術後人還在加護病房,前妻陸元琪則帶著一雙子女赴上海探視。 但陸元琪也透露,當初幫袁惟仁保的保額保障滿高的,但後來袁惟仁並沒有繼續繳費,讓她很擔心接下來龐大的醫藥費。   勞保 限定區域 假設「小胖」老師沒有任何健康險保障,那麼,龐大的醫療費用恐怕將成為沉重的負擔。 因為根據媒體的報導,袁惟仁在發生意外之前,是長期在大陸工作。然而, 根據《勞工保險條例》明定,其施行的區域為台、澎、金、馬地區。也就是說,只有經設立在台灣的公司派遣出國提供服務的勞工,才可由原投保公司繼續加保,因為這類勞工就算是在國外工作,但跟在台公司有僱用關係存在,也才可以繼續維持投保資格。   至於職業工會,也有納保的組織區域限制—只有在台、澎、金、馬工作的「無一定雇主」或「自營作業勞工」,才可以由工作所在地的相關本業職業工會申報加保。 從這樣的角度來看,「小胖」老師很可能是無法享有「勞保」所提供的,「自住院第4日起,按投保月薪50%計算」的「勞保傷病給付」。   另外,根據《全民健保》的相關規範來看,只要「具有中華民國國籍,且在國內『設有戶籍』者,不論住在國內或國外,符合投保資格」。只不過,根據網路資料顯示,在中國大陸開刀的費用不低,動輒就是上百萬元起跳。   健保核退海外住院 每日5845元 就算國外就醫費用,健保允許當事人可以回國後申請核退。 依照 目前健保署公告的「在國外或大陸地區自墊醫療費用核退上限」來看,住院每日給付上限才不過5845元,對於在中國大陸動腦部手術大刀的病患來說,未來申請核退金額恐怕是「杯水車薪」而已。 因此,在分享此一新聞時要關注的是:如果「小胖」老師事先有投保以下的保單,或許就能幫他分擔龐大的醫療費用。   意外險+傷害醫療 首先,是意外險附加傷害醫療險 。根據之前的媒體報導,「小胖」老師先是因為在上海跌倒,出現腦溢血並出現血塊而緊急開刀。所以,至少在「治療因為跌倒導致腦溢血需要緊急開刀」這一部分,是符合意外傷害醫療險的「非由疾病所引起的外來、突發事故」理賠定義。 不過,由於意外傷害醫療險的保額,通常是意外險保額的1/10,所以,如果「小胖」老師事前沒有投保高額的意外險並附...

想少繳遺產稅 這四大地雷千萬別踩到

圖片
很多子女怕被課到高額遺產稅,當年邁的爸媽開始生病或檢查出重症時,就使出「五鬼搬運法」,不是自帳戶搬錢,就是大賣爸媽名下股票、房地產。但專家指出,提前轉移長輩資產,以為就此不用繳高額遺產稅,反而會踩到各式地雷,不可不慎。 1. 死亡前兩年處分被繼承人資產,都要回推遺產課稅。 富邦證券專家團隊協理陳秋蘭說,若爸媽一生病,子女就開始自帳戶中提錢,或把相關投資部位賣掉,以為「領出部分,就不用繳遺產稅」,這其實是錯誤觀念;因為依規定,被繼承人在死亡前兩年贈與配偶、各順序繼承人的資產,國稅局全會算進遺產課稅。 你可能會問,我都已經把錢領出來了,國稅局要怎麼查?若當事人的帳戶很久沒動用,或帳戶資金只剩一點點,國稅局當然不會有興趣。陳秋蘭表示,國稅局多半會去調當事人「最大往來銀行」資料,配偶或子女在被繼承人生重病後去提錢或轉帳資料,「多半會落在兩年內」,調出最大往來銀行帳目明細,馬上一目了然。 國稅局除了看存款,還會自當事人所得資料反算其他資產、例如股票。陳秋蘭舉例,例如被繼承人過世前有台積電股票,過世後卻沒有台積電股票,可能就有蹊蹺,國稅局會去了解。最後連房地產都不能偷偷賣,陳秋蘭說,財稅資料中心會有財產清單,其中就包括房地產,2年內處分房產的資金,跑哪去了,自然也難逃法網。 2. 死亡前兩年贈與,小心被課贈與稅。 稅法規定,每位贈與人每人每年免稅額220萬元,但被繼承人過世前兩年的贈與,一樣要計入遺產課稅,還可能再被課一筆贈與稅。 陳秋蘭舉例,曾有客戶資產逾千萬,生病後將手頭現金1,000萬元,贈與一子喔女各500萬元。這筆贈與因為剛好在過世前兩年內發生,所以1,000萬須併入遺產總額課遺產稅。 此外,因為贈與子女的1,000萬元,已超過每人每年免稅額220萬,因此除遺產稅外,還要被課78萬元的贈與稅(1000萬-220萬=780萬, 780萬x10%贈與稅率=78萬)。 3. 死亡前兩年贈與,配偶剩餘財產請求權反而變少。 陳秋蘭說,夫妻間相互贈與財產免課贈與稅,但如果這項贈與行為,發生在配偶死亡前兩年內,這筆財產一樣要併回遺產總額課遺產稅。但這還不打緊,先「贈與(轉移)」的這部分資產,就不能列入配偶「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計算,反而會讓配偶最後能請求到的金額變少,要課稅的資產不減反增,可能繳更多稅...

無償代人還債 須課贈與稅

依法繳稅是國民應盡的義務,也因此,財政部中區國稅局表示,如果無償幫別人還債,實際上就是贈與財產的一種,無法以此規避贈與稅,此情況尤其常見於親子間,納稅義務人要特別注意。 中區國稅局表示,遺產及贈與稅法明定,在請求權時效內無償免除或承擔債務,其免除或承擔的債務,以贈與論,應課徵贈與稅。 舉例來說,甲君的兒子乙君在2015年1月間購買房屋,並向銀行貸款2,000萬元,甲君不希望兒子背負高額銀行貸款,2016年1月間解定存為乙君償還貸款,此時甲君應依遺贈稅法規定申報繳納贈與稅,也就是以2,000萬贈與額扣除免稅額220萬後,乘以稅率10%,需課徵遺贈稅178萬元。 官員進一步表示,無償還債其實就是贈與財產,稽徵機關為防止納稅義務人利用此種方式逃漏稅,這種情況下就是以贈與論,必須課徵贈與稅,若經查獲未辦理申報,稽徵機關會先通知當事人於收到通知後10日內申報贈與稅,如逾限仍未申報,除補稅外還要依規定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