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壓忽高忽低,會不會中風、心肌梗塞?

氣溫驟降,猝死案件頻傳。血壓高高低低,更令人憂心,如何控制血壓,避免中風、心肌梗塞,《康健》請教專家告訴你。
78歲的前立委蔡同榮在家中昏迷,緊急就醫診斷為出血性腦中風,據聞蔡同榮平常身體健康且有慢跑習慣,究竟為什麼血壓會突然飆高造成右腦大面積出血,不禁令人擔心氣溫直直落的冬天,血壓忽高忽低,是不是更難控制得好?

其實,人的血壓值本來就處於波動狀態,只不過這種狀況在年紀大的老人家身上特別明顯,因為血管隨年紀堆積脂肪而硬化,彈性較年輕人差,更容易受到氣溫和情緒影響,導致血壓起伏、高高低低,振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冠群解釋。

不過,近年來因飲食西化、作息不正常,三高症狀年輕化,因此年輕人也不可輕忽。

根據健保局統計,全台灣約有430萬名高血壓患者,20歲以上民眾每四人就有一人高血壓,且比例隨年紀增加,到了50歲近半數人有高血壓,60歲以上則飆升到七成多,穩定控制的比例卻不到三成。

高血壓長期控制不良,全身血管和器官都有病變風險,隨之而來的疾病有動脈阻塞、冠心症、眼底視網膜病變、腎臟衰竭等。

不過,相較於高血壓,忽高忽低、不穩定的血壓更危險。研究顯示血壓高高低低將提高腦中風的機率,而低血壓幾乎沒有徵兆,常常在幾秒之間人就暈倒、昏厥,甚至休克,對上了年紀的人來說風險很高。

多位醫生異口同聲強調,最重要的是定期且正確地量血壓,掌握血壓的長期波動,才能好好控制血壓。

血壓飆高:先排除促發因素,再考慮調藥

造成血壓不穩定的因素很多,狀況也因人而異,很重要的是,醫生在門診中詳細詢問病人的生活狀況,看看是不是有突發事件讓血壓飆高。

高血壓大部份沒有症狀,有些人會頭暈、頸部僵硬,嚴重一點甚至會視力模糊,此時血壓可能已經飆升到180mmHg以上,服藥已經太慢,要即刻就醫。

■促發因子:氣溫變化、運動、情緒、睡眠不足

一般門診中,醫生會先排除可能的促發因素,除了氣溫變化、劇烈運動外,也常見患者因暴怒、緊張、焦慮導致血壓飆高,可能過一會又會回復正常。建議先排除突發因素,至少半小時後再量一次血壓,避免因為緊張血壓愈量愈高。

門診時,醫生也不一定會開降血壓的藥物,有些高血壓是失眠、焦慮引起的,可能開立安眠藥或鎮靜劑,請病人回家好好睡一覺,等睡眠充足了,血壓自然就會降下。

北市聯醫仁愛院區家庭醫學科主任郭冠良有一位70多歲的女病人,屬於易緊張焦慮的性格,每次量血壓,數值總是高高低低,收縮壓有時高到160、170mmHg,有時又掉到110mmHg以下,不過,長期量測血壓並繪製成曲線圖後發現,老太太血壓平均值在135mmHg,還算正常範圍,過去患者曾因血壓暫時增高而加重藥量,卻在服藥後出現低血壓,現在知道維持固定服藥,重要的是定期量測血壓,掌握血壓長期趨勢。

■環境因素:白袍高血壓

有些人在醫院量血壓時,面對醫護人員容易緊張,血壓會出現不正常飆高的現象,稱為「白袍高血壓」。陳冠群有一位病人在醫院量測血壓時總是過高,開了降血壓藥物,吃了幾個月卻發現血壓過低,後來他請病患固定時間在家量測血壓,才發現血壓值正常,最後停了藥。

■其他疾病或藥物作用:服用感冒藥、胃痛、使用止痛貼布等

其他像是服用感冒藥、胃痛或使用止痛貼布時,都會讓血壓短暫飆高。感冒藥中的麻黃素,還有緩解鼻塞的黏膜充血抑制劑,會造成血管收縮;而疼痛刺激,例如胃痛,則會讓交感神經亢奮,導致血壓升高。

感冒藥大多不會服用超過2週,影響不大,不過還是應該提醒醫生自己有服用降血壓藥物。

如果長期服用類固醇、非類固醇止痛消炎藥(NSAIDs)或女性避孕藥,血壓降不下來,可能須與醫生討論換其他藥物,或調高降血壓藥劑量。

■高血壓藥物作用:每個人血壓的日夜間波動都不太一樣,吃藥時間或劑量不對,都可能讓血壓忽高忽低。

有些人早上吃降血壓藥,把早晨飆高的血壓降下來,但到中午時卻變得降太低,出現頭暈等低血壓症狀,等到傍晚藥物作用降低,血壓又再度飆升。醫生建議這類病人可以把藥挪到傍晚吃,或是將藥的劑量減半,分別在早上和傍晚吃。

本來就有服用降血壓藥物的患者,如果出現血壓飆升情況,再固定測量血壓2~3天後,若血壓還未回復正常,再回診與醫生討論是否需要調整藥量。自行加重劑量,可能讓血壓降得太低,產生低血壓,更是危險。

低血壓以姿勢性低血壓最多,有腦部缺氧與休克風險

姿勢性低血壓是常見的低血壓情況,也就是突然站起來的時候,血液還集中在下肢,來不及流回腦部,就容易頭暈、甚至瞬間昏倒。

郭冠良指出,這類患者自律神經反應較不敏銳,會讓心跳變慢、血壓下降,平時要避免太勞累,且改變姿勢時應先停2~3分鐘,再慢慢地站起來,如果情況沒有改善,需就醫檢查,若有服用降血壓藥物,可以在門診中請醫生評估調整藥量。而作息不正常、熬夜、忽然間喝下太多酒精,也可能導致低血壓。

如果低血壓出現瞬間暈倒的情況,表示收縮壓已經小於80mmHg,才會發生暈厥,應該就醫徹底檢查。可以掛神經科、心臟科或家醫科門診,一般會做心電圖、心臟超音波、腦波以及頸動脈超音波,查看是否有心律不整、心臟構造異常(例如心肌肥厚)、癲癇或頸動脈狹窄等問題。

老人家高血壓標準較寬鬆,年輕人需較嚴格

血壓隨著年紀因血管硬化而升高,不過老人家如果血壓過低容易出現腦部缺氧,甚至暈厥、休克,因此,一般老年人的高血壓容許值較寬鬆,李秀梅指出,60歲以上的老人家收縮壓在110~140mmHg、舒張壓在70~90mmHg之間,距理想血壓(120/80mmHg)大約10~15mmHg以內的波動,都還可以接受。最新美國國家防治高血壓聯席委員會治療指引(JNC8)也建議,60歲以上族群,也就是年紀較大的高血壓患者,服藥控制血壓的目標改為150/90mmHg。

不過年輕人的血壓就應該控制在嚴格的標準範圍內,因為如果年輕時血壓就飆高,以後出現心血管、中風、心肌梗塞的機率更高。

年輕人血壓忽然飆升,常見因作息、飲食不正常或短暫的情緒壓力造成,還有肥胖也容易高血壓,所以BMI應該控制在18.5~24之間,李秀梅指出。

一般年輕人較少出現原發性高血壓,較多因其他疾病造成的續發性高血壓,需要做其他檢查將可能原因做地毯式蒐索排除。

收縮壓、舒張壓差距大,中風機率增

年紀較大的人常見舒張壓低但收縮壓高高低低的情況,因為隨著年紀,血管彈性愈來愈差,舒張壓也會愈來愈低,當舒張壓和收縮壓的差距愈大,代表動脈硬化的程度愈大,陳冠群指出,多運動可以改善血管彈性,減緩動脈硬化的速度,降低中風風險。
(康健雜誌182期   作者:郭佳容 )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防骨鬆只補鈣是不夠的!紅肉魚、萵苣...骨科醫師點名:3種隱藏版「保骨」營養素

渣打:亞洲財富增長... 趕不上人口老化速度

放手搶外幣?這種匯率賠3成的商品 你別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