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區域經貿協定 關鍵在台灣自己
最近各界熱烈討論,「馬習會」可以替台灣停滯已久的區域經濟整合注入一股新動能。但事實上,兩岸國家領導人會面是「政治層面」的議題,雙方領導人很難談論較屬於「事務面」的經貿談判事務。
但這個「政治訊號」釋放出的消息確實是「肯定的」,關鍵只在台灣自己內部是否已經準備好要加入區域經濟整合,否則民眾已為了服貿走上街頭,將來貨貿、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又各自喧鬧一次,台灣已經不起這些折騰。
針對馬習會對台灣加入區域經濟整合的影響,我有以下兩個看法。第一,台灣若想加入區域經貿協定,不只兩岸之間的服貿、貨貿,或是將來的TPP與RCEP,關鍵不在別人(中國大陸)的態度,而是台灣自己的態度,台灣如何看待任何的自由貿易協定,或區域經濟協定。
第二,從服貿、貨貿的經驗可知,這是台灣「政府」有意願,中國大陸也有意願的雙邊經貿協定,但歷經五年的談判,就是簽不出來。這說明了,若台灣人沒有「共同一致」的想法,不管總統馬英九見了誰、談了什麼,只要立法院沒有點頭,任何區域經濟整合的議題都是白搭。
不論是兩岸經貿協議,或是將來任何的區域經貿協定,不是只有簽署,還包括台灣要「給」的,台灣人拿什麼態度來面對需要「開放」的項目。
從過去幾年的案例得知,區域經濟整合一切的前提是,台灣內部要有一個「整體共識」,如何面對包括兩岸的所有區域經貿協定。
但無論如何,兩岸領導人繼1945年蔣中正與毛澤東的重慶會談後,時隔70年後的馬習會,更超越「兩黨領導人」會面,位階拉升至「國家領導人」會面,這訊號很重要,絕對是重要的政治里程碑。
這傳遞出來的訊息是,政治障礙都可以解決了,兩岸間許多事務性的爭議,根本都不是障礙。換言之,不管服貿或是貨貿都已不是障礙,關鍵還是台灣自己的態度。
若台灣和大陸領導人都可以見面,台灣參加大陸主導的RCEP也不會有根本的障礙,未來都有可以談的空間。
同樣的,雖然以美國主導的TPP談判,原則上不需大陸決定,但微妙的是,當問及台灣能否順利加入,每個人的眼睛都會斜過去看中國大陸。
馬習會的順利舉行也意味著,只要台灣正面看待區域經濟整合的「給」或「讓」,大陸不會去阻擋台灣加入區域經濟整合。但若台灣選擇「不面對」,別人釋出再多的善意,台灣都不會願意接受;就像大陸就「服貿」有不少讓利,但台灣「什麼都不想要」。要注意了,大陸推動「亞投行」、「一帶一路」、主導RCEP談判等政策,台灣想不想參加,並不會左右大陸推動與否。同樣的,TPP第一輪談判結束了,接下來或有極短暫的時機點,開放第二輪談判成員國加入,TPP成員國也不會等台灣。
台灣自己要想清楚了,這些區域經濟整合對台灣到底是否有利可言,別的國家不會關心台灣是否加入,只有台灣自己想清楚,完成內部意見整合,並凝聚共識。否則,政府一面積極參與卻引來許多「反對意見」或「包圍行動」,這都沒有意思。
(本文由台大財金系特聘教授管中閔口述,記者吳馥馨採訪整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