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過後」的人民幣
美國財政部宣佈中國不在匯率操控國家名單,但是仍與台灣、韓國、日本同列為觀察名單。這幾個國家都是美國重要的貿易夥伴,對美輸出,長期順差。美國總統川普一直認為這些國家出超都是以操控匯率,刻意壓低自己國家的幣值所造成的不公平貿易結果。
假使美國財政部此次調查,認定這幾個國家操控匯率的話,美國將會對這些國家進行懲處,包括不准競標美國政府採購、拒絕這些國家到美國投資或融資,並可能因此無法與美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一旦祭出懲罰,對這些仰賴出口的國家,影響深遠。現在這樣的宣佈,對以出口推動經濟成長的中國而言,應該鬆了一口氣。
有人認為,這是因為此時此刻的美國需要中國力量來制衡北韓,所以對中國的榔頭只好高高舉起,輕輕放下。不過,這是單純從國際地緣政治角力加以解讀,雖然直覺,未免低估了中國這幾年經濟轉型所隱藏的關鍵訊息。
美國財政部判定對手國是否操控匯率,最主要根據(1)對手國對美貿易是否有顯著而且長期的順差;(2)這個順差是否佔出口國GDP的3%以上;(3)出口國是否單向干預,貶低自家貨幣幣值。1988年的韓國與台灣、1992年的台灣與中國,以及1994年的中國都因此列入匯率操控國家名單。
中國對美的出口,顯然滿足條件(1)與(2),但過去一年來,不但沒有刻意貶低人民幣,反而力阻人民幣貶值。2015年以來,中國大陸經濟下行,成長放緩,投資人看空,資金不斷撤離,人民幣下跌儼然成為趨勢。事實上,這一波外流的資金數額超乎想像,高達1兆美元,等同於外匯存底流失了25%,相當於台灣既有外匯存底的兩倍多。如此驚人數量的資金出走潮,應該在市場上引發人民幣極大幅的貶值才對。但是,到目前為止,人民幣始終沒有跌破7字頭,中國人民銀行在外匯市場,力挽狂瀾,鑿痕斑斑,處處可見。
由此看來,中國人民銀行在預期管理的作為,顯然非常成功。若放任人民幣貶值,再加上經濟走下坡,雪上加霜,中國大陸投資人肯定信心崩盤。流失的資金恐怕就不只是25%,更大量的資金將由中國出走,果真如此,全球資本市場恐怕就會再經歷一番動盪。
人民幣貶值既然有助於出口,為什麼不讓人民幣貶值,尤其在中國大陸經濟下行之際?
理由說來很簡單,就是中國經濟要轉型。中國大陸目前的消費佔GDP不到40%,相較於美國70%、日本60%、台灣約55%而言,以中國大陸龐大的人口與廣衾的地域,消費佔比實在太低。另一方面,中國出口佔GDP的23%,明顯又太高;意謂中國大陸所賺到的每100元,有23元要看別人臉色才能獲得,風險太高。這也與一般經濟大國以內需驅動經濟成長的模式而不同。因此要減輕對出口的依賴,轉而提振國內市場的消費需求,成為中國大陸十三五規劃當中,重要的「調結構」項目。
然而,說來簡單,光是阻止人民幣貶值,做起來就挑戰重重。中國大陸出口企業因為人民幣阻貶,不再具有價格上的優勢,所以出口值立見衰退。透過出口所創造的所得跟著減少,而消費力道也因所得減少未能即時展現。雙重夾擊之下,面對著企業倒閉、失業人口增加等風險,中國卻仍然忍痛阻貶,恐怕為的就是明日之後,成就中國經濟的真正轉骨。
中國經濟轉型策略似乎已見曙光。長期下跌的躉售物價指數,從今年年初以來,已經溫和回升,消費力量逐漸增溫。同時最令人擔心的負債佔GDP的比率也不增反減,顯示去槓桿化已見成效,總體信貸風險獲得了控制。
如果更樂觀的檢視中國經濟,1兆美元的外流,或許不應該解讀為是一個災難。原本由官方持有的美元外匯,已經大比例轉變成為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從數據顯示,中國在海外大量購置房地產、旅館、娛樂、金融服務、醫療照護、消費性產品與服務等項目,這些都是與消費相關的產業。透過海外投資,中國企業得以瞭解先進國家在消費性產業的細膩操作,這些學習與體驗都將反饋至中國大陸,進一步引發國內總體消費。
平台經濟對中國大陸消費的影響,則是另一個值得觀察的趨勢。平台經濟在中國的發展,一日千里,遙遙領先其他國家。中國電商巨頭不但正在逐漸改變中國大陸消費場域的既有模式,更透過愈來愈嫻熟的C2C商業操作,整合了買家與賣家的雙向優勢,加上創意永遠跑在法令之前的靈活與彈性,更精準地貼近消費者需求。這對中國大陸總體消費的意涵是,過去以來深受交易成本過高之苦的農村人口,也將透過平台機制,有效率地享受產品與服務。毫無疑問,農村經濟將因為受到平台經濟的激發,成為另一個中國大陸消費的爆發點。
集權政治對經濟發展的最可怕之處,在於方向錯誤,無可制衡,萬劫難復;但集權政治對經濟發展的可畏之處,在於方向正確,資源整合,成效絕佳。如今的中國,似乎已經不再偏離大國經濟的航向。(本文作者郭炳伸為國立政治大學國貿系教授)
(中時電子報)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