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口挑戰 看不見的兩大危機

高齡化、少子化在台灣,已不是新鮮事,但是你知道嗎?台灣在今年進入高齡社會後,再過八年,就要再邁入超高齡社會了。
當年,日本花了11年,從高齡社會邁入超高齡社會,德國則花了36年,台灣居然只需要八年,可想而知,台灣真的是一個世紀級的急速老化國家。
數位部內容中心/製作
數位部內容中心/製作
台灣的人口危機來得又急又猛,伴隨的經濟挑戰也相應到來。
以人口結構圖形來想像,理想的人口金字塔,應該是以較多的幼齡人口做為基底、高齡人口在塔尖,這樣架構出的社會,才會具有穩固的支撐基礎,且可以形成未來的中壯階層。
反之,人口如果是欠缺底層、中高齡居多的火炬型,將對未來經濟發展埋下危弱因子。
台灣人口結構在1960年代曾是漂亮的金字塔,目前是中廣、上下兩頭平的燈籠型。


以國發會今年最新的人口推估,再過25年,就會接近火炬型了。

隱藏危機1 老人醫療五年內成炸彈

台大創意創業學程教授王崇智分析,台灣的嬰兒潮世代,如今已陸續加入退休潮,第一波嬰兒潮老人已在五年前陸續退休,這些人目前抵達70歲,而75歲是台灣人口死亡的平均值,因嬰兒潮老人數量龐大,有可能在五年內成為台灣醫療的定時炸彈。
王崇智表示,台灣的高齡「死亡迴圈」約是以70到75歲為區間,意思是,台灣老人一旦生病,先用119叫救護車,然後急診,進加護病房,轉普通病房到回家,這樣的狀況將在這五年內不斷循環,這個循環是整體醫療流程中最昂貴的支出,若不思解決可能拖垮健保財政。
他直言,若政府在台灣醫療、照護產業不積極思考「老齡化」問題,一旦引爆炸彈,屆時醫療系統將癱瘓,若決心規劃、投資,危機反成轉機,商機可期。

隱藏危機2 中流砥柱消失

這幾年,政府因應人口危機的對策重心多放在老人、幼兒兩頭,較少關注15至64歲工作年齡人口層的問題。殊不知,工作人口層不只是社會的消費主力、生產主力、創新主力、儲蓄主力,更是扶養主力,一旦成長之勢不再,台灣的社會、經濟基本盤都會受影響。
目前台灣工作年齡人口層的最大問題,就是成長緩慢,且很快就要縮減。
根據主計總處近期發布的2017年事業人力僱用狀況調查統計顯示,我國受僱員工年齡平均40歲,較前一年底增加0.2歲,近五年來受僱員工年齡逐年提高,45歲以上中高齡勞工比重從2012年的29.6%,逐年攀升至32.8%。
同一時間,25至44歲族群比重則從62.2%,降至58.4%;未滿25歲青年比率始終在8%多一點。
這顯示了,台灣的工作人口層同時存在高齡化與中流砥柱消失的問題。
根據主計總處國人赴海外工作人數統計 ,除了2011年和2015年受景氣影響,赴海外工作人數減少之外,其餘年度赴海外工作人數皆呈正成長 ,目前約有72.8萬人在海外工作。

人口危機衝擊經濟

搶救台灣的人口危機,需要多管齊下的雞尾酒療法,但是目前政府因應高齡社會的政策分散在很多領域,一方面需要整合資源,二方面也要投注心力解除工作人口層消失問題。
鼓勵生育一向是人口專家公認最難推的政策,但是不做會後悔,另外,像是友善女性、高齡職場、延後退休年齡、延攬境外專業技能人才及移民政策等,都須加速研究推進。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房屋繼承節稅 小心十倍奉還

房間裡最有智慧的人:康乃爾X史丹佛頂尖心理學家帶你洞悉人性、判辨真偽

掌握「好房DNA」 買4種房舒適又保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