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族的財務規劃:把錢用在必要的地方
根據內政部的調查報告,65歲以上的老年人對未來生活擔心的問題以健康居首、經濟居次,再來是失能照顧的問題。
英國學者Dr. Wacker等人於西元2004年對英國990位老年人針對生活需求與生活品質進行實際訪談,歸納出銀髮族最在意的項目是健康、財務和行動自主性,其訪談結果和我國內政部的調查相似。
「錢不是萬能,但沒錢卻是萬萬不能。」大家常說有錢的人要規劃好如何用錢使錢,其實錢不多的人,更應該要做好規劃,把錢用在必要的地方。
根據最新調查,台灣人的平均壽命,女性為82歲,男性為76歲。假設你今年退休,現在才65歲,未來還有11到17年的日子等著你,你的財務最好以這個平均年限為基礎來規劃才是。
財務規劃分為開源和節流。如果你不是理財專業人員,不建議你把退休準備金投入高風險的股票和基金,因為你承受風險的能力已相對降低;而節流則是把錢用在刀口上。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在其著作《下一個社會》中提到,人口的老化會讓人類社會出現天翻地覆的改變。他認為在21世紀因人口結構改變,絕大多數的受雇者必須工作到70歲,原因是面臨老人社會,政府的財政日益窘困,對社會福利的預算、退休金的給付只怕會愈來愈縮減,因此身心健壯的人會希望繼續留在職場,或在退休後另找一份時薪工作以增加收入。日本政府已通過議案,65歲退休應發放的年金延遲到3年後,即68歲才能開始領取,日本是老年人口比率最高的國家,他們現在面臨的困境,台灣同樣也無法避免。
「活到老,學到老。」如果你是60-70歲之間、身體仍然硬朗的銀髮族,不妨走出家門,尋找你的「第二個生涯」,即使是兼職、臨時雇用的時薪工作也無妨,這樣一來既可增加收入,也可再融入社會,有益身心健康。
有人說:「工作了大半輩子,好不容易退休了,幹嘛還要再回職場?有這麼歹命嗎?」如果你的財務穩健,精算之下可支持你未來20年的生活費用,表示你已經做了很好的規畫,可以盡情享受你的退休生活,平常就和朋友聚聚餐、出國旅遊,只要別宅在家裡就好。
內政部老人狀況調查顯示,台灣老年人主要經濟來源以子女奉養所佔比例最高,約50%,靠自己收入、儲蓄或退休金合計之比例約36-38%,但歐美各國平均則是約70%,對照之下顯示台灣老人所得的自主性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老年人經濟來源以子女奉養的50%為主,隨著少子化及經濟活動的變遷,現代社會裡的子女要持續維持50%的經濟支援將會愈來愈吃力,於是老年人得自力更生的可能性也會愈來愈高。
對於錢財的使用,台灣人和西方人有些顯著的不同。西方社會大部分父母從年輕時就有退休的規畫,包括社會保險、退休年金、儲蓄保險......等,他們會以這個規畫來分配自己的錢財,當子女有需要時,若自身有餘力才會適度的加以資助。
台灣人父母大部分都疼小孩,小孩要創業、要買房子、要結婚......等,必要時會把大部分的儲蓄提交給子女使用,以至於自己的老年生涯受制於財務的困境,一旦子女的奉養不到位,便要受苦。東西方人對於子女的疼愛應該是一樣的,只是方法不同。21世紀的社會,東西方人對財務規劃的想法和其優劣點值得我們深思。
至於如何節流,把錢用在刀口上,世界首富華倫巴菲特節儉成性,他給大家的建議是:
一、過「減與簡」的生活,也就是過「必要的生活」,不買不必要的東西,不買簡單生活所不需要的東西。科技和工商業的發展特色就是產品多元、琳瑯滿目, 一不小心就會陷入「加」的陷阱。而「減」才能看緊你的荷包,幫你節流。
二、知足常樂,人比人氣死人,不要和同學比誰的手錶值錢,不要和朋友比誰家房子大,不要羨慕鄰居有車子。過了耳順之年,還有什麼看不開的?手錶值錢又怎樣?走的還不是60分鐘一個小時?比起你的500元手錶到底是哪裡比較好呢?
首富都可以做到這樣,我們有什麼不能的呢?
銀髮族有了健康的身體,加上穩健的財務規劃,就能安享精彩的晚年生活。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