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6種聰明撇步,輕鬆補鈣

給香菇做日光浴、碎蛋殼泡醋……,6種聰明撇步,幫你長高、強化骨質。 佩怡最近老是腰痠背痛,她以為是工作忙碌引起的毛病,不以為意,沒想到公司健檢時才發現,她早已「一身老骨」,醫生評估飲食內容後認為,她為了維持身材,吃得很少,加上工作壓力大,嗜喝黑咖啡,因此每天 鈣攝取量 僅500~600毫克,和衛生署建議的1000毫克鈣攝取量相差太多。 鈣質 是一種身體無法自行製造、必須從食物中攝取的成分,雖然魚、肉、奶、蔬菜等各種食物中都含鈣,但其中能被人體吸收利用的比例有限,加上許多人飲食習慣不均衡,又愛吃速食,易使體內的 鈣質流失 ,長時間不自覺就成了 骨質疏鬆 一族。 從飲食著手是最自然又無負擔的補鈣良方,除了重視食材本身的含鈣量之外,也可留意烹調技巧和搭配,增加食物中的鈣質釋出量,以供人體吸收。 1.善用酸味食物檸檬、醋有多重效果 許多人深信熬排骨或雞肉湯時加一匙醋,有助於溶出骨頭中的鈣質,但專長礦物質營養的台大生化科技系教授蕭寧馨,曾經分析大骨湯的含鈣量後發現,加少量醋在湯裡,鈣質沒有明顯增加。 「酸性的確能溶解鈣質,但目的若是要釋出骨中鈣質,那種酸度恐怕會使湯很難吃,」馬偕醫院營養師趙強也覺得困難。 不過,台大醫院營養部主任鄭金寶認為,熬高湯或烹調肉類時加醋,因為檸檬或醋等酸味食物,可刺激腸胃的消化分泌,使身體對鈣質的利用更有效率。此外,醋也能突顯鹹味,減少食鹽用量,有降低鈉攝取的好處。 碎蛋殼自製「高鈣醋」則是營養師都認可的好方法。善於烹調藥膳飲食及月子餐的廚師郭月英指出,把乾淨蛋殼碾碎浸入一小杯醋當中,待醋酸完全溶解蛋殼,這一小杯醋就富含1800毫克的鈣質,可比照平時烹調用醋使用,例如酸味柔和的米醋適合做壽司飯,水果醋就用來調製沙拉或醃肉,烏醋做紅燒鰻魚,白醋則是糖醋排骨或蒸魚的好選擇。 2.喝牛奶,或多用乳製品入菜 儘管國內外學者對牛奶功效爭議不休,但它仍是營養師眼中最迅速有效的補鈣來源。 鄭金寶指出,牛奶中的鈣較易被人體接受,吸收率約為25~30%,比植物性來源鈣質的10~15%高,且乳製品中的鈣磷比例適當,乳糖在腸道分解也有利於鈣的吸收,因此牛奶是方便取得又理想的補鈣食物。 在烹調中將乳製品化於無形,可讓不愛大口喝牛奶或有乳糖不耐症的人獲取鈣質。鄭金寶建議用牛奶取代水做蒸蛋,再加些紫菜、吻仔魚更好;奶油白菜等菜餚也可添...

趁年輕快存錢!勞保46年後缺口45兆

圖片
真的要開始存錢了。政治大學教授黃泓智18日引用年金改革委員會數字指出,今年勞保收入就將低於支出,116年開始出現約2,051億元的缺口,若未引進新財源或改革,以每年短絀2~3千億元的速度,到153年時缺口將達45兆元。 學者籲開放勞退自選平台  黃泓智建議,應儘速開放勞工退休金自選平台,及給予個人投資、商業保險稅負優惠,才能鼓勵勞工自提或自儲退休金。  政府推動年金改革,從軍公教退撫制度先著手,但也引起各界對退休金制度的重視,除了公務人員,事關1千多萬勞工的勞保基金等,也成為關注的焦點。 年改僅能延後破產時間  黃泓智昨日出席台灣人壽國人健康退休認知大調查記者會時指出,這波軍公教年改,若沒有引進新的財源,也只是延後破產的時間,之後20~30年仍是要再次改革,若依舊是延後退休、多提及少給付的改革方式,則以現在30歲的公務人員來看,依舊是要自行提撥364萬元左右,但若期間每十年改革一次,每次給付打八折,則最後能領回的錢,大約也只有300多萬元。  勞工的部分則因話題敏感,黃泓智不願多談,但據其提供的年改委員會預估數字顯示,民國116年底左右勞保基金即會出現2,051億元的缺口,則若不改革,缺口會愈來愈大,到126年缺口即擴大到5.2兆元,153年時的缺口是45兆元,即今年20歲左右的年輕人,退休時可能未必有足夠的退休金。  勞保基金應引進新的資金,才能避免缺口愈滾愈大,現行勞工可在所得6%的範圍自提退休金,可免計入當年所得稅課稅,但黃泓智表示,目前整體提存率不到10%,即勞工並不積極自存退休金。  外界反應可能是因為政府操盤績效不佳,或欠缺誘因,造成勞工自提比率極低,黃泓智表示,應比照私校退休制度,儘速開放勞工退休金自選平台,讓勞工可以依自身需求選擇想要用什麼工具或投資標的累積退休金,若不會選擇的人也有預選機制,提供生命周期基金投資等,另外要搭配勞工保障等配套機制。第二是給予個人儲蓄、投資或商業保險稅賦優惠,才能鼓勵民眾在年輕時自己願意多準備退休金。

金錢心理學:打破你對金錢的迷思,學會聰明花費

花錢是每個人天天在做的事 吃喝玩樂、交際應酬、買車買樓 為什麼花、要花多少、值不值得?  你知道自己的金錢心理嗎?   ★★★★Amazon.com商業理財百大暢銷書 《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2017年最佳商業書   心理學與行為經濟學翹楚丹‧艾瑞利「吸金」力作   想想看:   你要買一雙中意許久、價值2,800元的跑鞋,店員好心告訴你,5分鐘車程外有家店在特賣,只要2,200元。你會為了節省600元,跑到那家店去嗎?   再想想看:   你要買一套家具,要價88,600元。店員同樣好心告訴你,5分鐘車程外有家店在特賣,只要88,000元。你會為了節省600元,跑到那家店去嗎?   大多數的人都願意為了第一例跑到另一家店去,卻不願意為了第二例再跑一趟。   同樣都是節省600元,我們的選擇和行為為何不同?   本書作者丹‧艾瑞利為杜克大學心理學與行為經濟學教授,著有《紐約時報》暢銷書《誰說人是理性的!》和《不理性的力量》,善於研究人類的種種不理性行為,此次攜手普林斯頓大學畢業、從律師轉行為獲獎作家的傑夫‧克萊斯勒,用詼諧睿智的敘事手法,帶領我們深入人類大腦,探索左右我們對金錢選擇的隱藏性動機。   •掏錢付現令人覺得痛苦,刷卡卻會讓人買得更多、買得更快、買到快剁手?   •有些人為了奢華度假豪擲幾萬大洋不心疼,每天卻多花20分鐘開車繞來繞去,只是為了尋找免費的停車位?(是你嗎?朋友。)   •每個月加薪3萬元或年底一次領36萬元,我們為何會把3萬元拿去繳帳單,把36萬元當成享樂基金?   生活中充滿各種金錢決策,本書廣泛探討日常議題,從規劃家庭預算、打折特賣、卡債、賭博、房屋買賣、退休儲蓄等,兩位作者揭露我們對於金錢的常見思維,以及在思考金錢時常犯的錯誤,提供具體、實用的建議和忠告,還有一些花錢的小訣竅,幫助我們改善用錢習慣。   金錢並非人生中唯一重要的事,但它影響了我們對生活中其他重要事物的價值判斷,包括如何使用時間、管理職涯、珍惜他人、發展關係、使自己快樂,以及了解周遭世界。所以,購買一本可能會讓所有事物變得更美好一點的書,是不是很值得? 真心推薦 「如果你想做出更好的財務決策,就別錯過這本書。兩位作者的高明之處,在於能夠把行為經濟學這麼學術性質的主題,變...

借車撞爛車 保險說不賠 別嘔,這條款救了你…

「某某地區發生嚴重車禍,車主到現場卻說,車子借給朋友開,自己不是肇事者... 」。三不五時,就會看到這類新聞報導,台灣人似乎很愛讓別人「開自己的車」。但是讓別人開我的車,車險有保嗎?產險業者說,要先看「別人」是誰,才能確定有無保障。 車借朋友基本不保 除非這例外 把車借給朋友開,卻出車禍還撞得稀巴爛,產險業者說,碰到這種情況,實務上有兩種解決方式;第一,就是這位「朋友」,在責任和道義上,都要負責修好這台車。 其次、若車主有投保車體險,可先啟動保險理賠。但產險業者說,因為車主的車輛是借給「朋友使用後發生事故」,所以,產險公司理賠後,會「向車主的朋友追償」理賠費用。 車體險宜加買「免追償條款」 若自認交遊廣闊,無法拒絕朋友登門借車。產險業者建議,車主在投保車體險時,可再加買一個車體損失險「許可使用免追償附加條款」。投保後,自己的愛車借朋友開,若不慎出車禍,產險公司會理賠,且「不會再向車主的朋友追償理賠金」。 這個免追償附加條款很貴嗎?國泰產險指出,免追償條款費率約是車體險保費的1個百分點,若車體險主約2萬元、附加條款僅200多元。但民眾再追加投保免追償條款的比率「非常低」,即大家似乎都不太願意出借愛車,不過實務上,「車子借別人開」釀禍比率並不低。 車主的「四血三姻」都會理賠 如果車子是借親戚開呢?產險業者說,按照現行車體險保單條款,車主的配偶、家屬、「四親等內血親、三親等內姻親(四血三姻)」若借開車主的汽車出狀況,車體險都會理賠。 「四親等內血親」,最遠可到表兄弟姊妹,或堂兄弟姊妹,「三親等內姻親」,包括公婆、岳父母,配偶的兄弟姊妹、配偶的伯叔姑舅姨等。也就是說,表哥跟我借車開,或小舅子來借車,使用後若出事,車體險都會賠,且不會再向當事人追償。 約定僅2人開車 保費9折 產險業者解釋,依照車體險保單條款,若民眾投保時「不做約定」,包括車主自己、配偶,還有前述的「四血三姻」家屬,開這台車出事,車體險都會賠。但民眾投保時,也可與產險公司「約定」,即這台汽車,最多只有「幾個人」能開,因為約定駕駛人後,就不再是「一大家族的人都能開這台車」,開車的人數少,風險可降低,保費自然可以打折。 但部分產險業者前幾年為搶車體險市場,在「約定駕駛人和限定駕駛人」條款上,大肆砍價,最殺的情況,曾有公司提供保...

100%賠錢!專家:只有這種人才能定存 一般人別碰...

別把錢拿去定存?曾任職證券業的投資專家施昇輝最近在專欄中認為,只有非常有錢的人才可以把錢放定存,一般人請不要再把銀行存款當作是「投資」工具,「它唯一的功能連「保值」都談不上,,只能視為『保管』而已。」 施昇輝在《商周》專欄撰文指出,一般認為定存的報酬低,風險應該越低,但就「實質購買力」來看就有待商榷。目前台灣的銀行定存利率約在1%,而一般民眾感受的每年通貨膨脹率將近2%,因此把錢存在銀行的「投資報酬率」絕對是負數,既然根本賺不到錢,風險當然是100%了。 他認為,只有非常有錢的人可以去放定存,因為他們可以容忍通貨膨脹率對其財產的侵蝕,若現年50歲擁有1億元現金(不包括房地產),假使能活到100歲,分配到未來50年裡,每年平均有200萬元,再加上放在銀行定存年領100萬利息,共有300萬可當花費,生活不成問題,儘管每年花錢,往後每年利息會低於100萬,但也不必辛苦去找「投資」標的。 他建議,如果身家沒有這麼多,就非要做一些適度的「投資」不可。如果連定存的風險都高達百分之百,就請不要相信世上有「零風險」的投資。至於該投資什麼,則要看是否承受得起它的風險。

北台驚爆兆元案量大海嘯 專家:恐成未來賣壓

圖片
上半年北台灣推案量統計出爐,高達5,615億元,較去年同期暴增四成、逾1,600億元,預計全年推案量將突破1兆元大關,創下史上第三高紀錄。 住展雜誌企研室經理何世昌表示, 建商 推案信心狂飆,主要是受到房市買氣回升激勵,但目前買氣只不過增加幾瓶水的量,供給面卻來了大海嘯,短時間勢難消化,現在的供給量恐怕會成為未來賣壓。 根據住展雜誌統計,北台灣歷年上半年新成屋、預售屋推案量以2014年6,634億元最高,其次為2013年的6,512億元,這兩年全年推案都達一兆元以上,今年上半年5,615億元排名第三,預料全年案量可破兆元,成為第三個推案量達一兆元的年度。 台北市上半年推案量約1,500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57億元、年增幅約44%。案量主要集中在大安、中正、北投、內湖與文山,五個行政區推案量均逾百億。今年下半年還有指標 豪宅 案將登場,若豪宅案如期釋出,北市案量將更大。 新北市推案量達1,986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27億元、年增幅約7%;推案量較多的行政區為板橋、汐止、土城與新莊,推案量都超過200億元,除了汐止外,其他三區推案多集中在重劃區內。 桃園市上半推案量達1,329億元,較去年同期暴增753億元、1.3倍,中壢案量逾300億元最多,桃園、八德、蘆竹案量也在百億以上。新竹市推案量達644億元,較去年同期量增259億元、年增幅約67%,新竹市東區、竹北等二區推案量都已超過百億元。 何世昌指出,今年買氣雖回升,但由於市場增加的量遠高於需求量,加上建商讓利幅度萎縮、去化趨緩,後市不容樂觀。如果今年銷售率仍僅有三到四成,現在的供給量恐會成為未來的賣壓,業者需謹慎因應。 資料來源/住展雜誌

吃南瓜降血糖?誤當配菜狂吃反遭殃

圖片
吃南瓜可以降低血糖嗎?民以食為天,但對糖尿病患者而言,如何選擇適當的食物成為一大難題,疏於留意就會造成血糖過高。營養師表示,臨床常遇到糖尿病患者聽信「南瓜可降低血糖」的謠言,大量攝取南瓜後卻引發血糖飆高的情況,長期恐增加心血管、視力、神經足部等病變。 南瓜屬於高GI值的主食類食物,雖然研究認為其有降血糖的作用,但仍不宜過量攝取。 南瓜當青菜狂吃 血糖加倍奉還! 中醫認為南瓜具有補中益氣、潤肺化痰的功效,且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和果膠,可提高腸胃道中食物的黏稠度,延緩對糖的吸收和消化,有降低餐後血糖的效果;國外也曾有研究分析南瓜的某種植物化學成分,可能有降血糖和血壓的作用。在「南瓜是降糖寶物」的傳播效應下,吸引許多糖尿病患者狂買、狂吃南瓜。 不過,光田醫院營養室營養師趙家容表示,臨床常發現許多平常血糖控制穩定的糖尿病患者,在大量攝取南瓜後,血糖值不減反增,賠了夫人又折兵!進一步分析原因發現,這類患者多誤以為南瓜為「疏菜類」,殊不知其真正的食物結構歸屬於「主食類」,吃飯配南瓜等於同時吃進過量的澱粉,血糖不飆高也難! 都是主食!1/2碗南瓜=1/4碗白飯 在食物分類上,南瓜和米飯、馬鈴薯、地瓜、芋頭、山藥、玉米等口感鬆散的食物一樣,都歸屬於「主食類」,其他如薏仁、綠豆、紅豆,也是主食類食物,又稱為「澱粉類食物」或「五穀根莖類食物」,含有豐富碳水化合物和醣分,可分別成人體吸收速度快的葡萄糖,造成血糖上升、產生熱量。 對糖尿病患者而言,過量攝取主食類食物,容易有血糖上升、熱量攝取太多、肥胖等問題,但並非所有主食類都不能吃。趙家容營養師表示,糖尿病患者認識食物結構、學會飲食替代法,採行正確的飲食習慣,什麼東西都能吃,舉例來說,若平常每餐吃一碗白飯,想吃南瓜時,可將四分之一碗白飯用半碗南瓜取代,替換部分的食物熱量同為70大卡。 除南瓜之外,四分之一碗白飯也可用6公分大小的玉米、75公克玉米粒、半碗芋頭、半碗地瓜、半顆馬鈴薯或半碗山藥替代,但若玉米粒罐頭因甜度較高,食用量和次數需再減少。 同類飲食替代 優先選擇低GI食物 上述食物替代法是以熱量換算為基準,若要更精準控制血糖還需計算食物的GI值(升醣指數),纖維量越高的主食,GI值越低,越有利於控制血糖。列舉主食類食材的GI值,由高而低依序為白飯91、地瓜87、烤馬鈴薯85、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