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7個習慣教出優秀的孩子─教育現場篇:自我領導力教育的奇蹟

圖片
新世界充滿機會與挑戰,孩子的未來無法預測,而他們身處的現在一旦逝去無法重來。幫助孩子做好面對未來的準備,你要怎麼掌握這唯一的機會?《與成功有約》柯維博士以7個習慣帶領你,為孩子打造領導力,讓孩子擁有在未來勝出的能力!   現在,自我領導力教育的風潮正往全世界蔓延開來,全新版本收錄更多更動人的自我領導力教育奇蹟案例與實踐方法,就要為全世界每一個年輕孩子的生命帶來改變! 7 個習慣讓教育不一樣 嚴長壽(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過去這六、七年歲月,我正式離開職場、投入公益。原本只希望靠著自己探索和學習,運用以前在觀光與文化產業的經驗,協助弱勢偏鄕打造一個可預見的未來,沒想到,我卻從一開始單純的產業輔導,逐步走向台灣(尤其是偏鄉)的核心問題──教育。更沒想到,原來是教育門外漢的我,居然將餘生全部投注在教育改革上。   抱著油煎火燎的心情,2011年我出版了《教育應該不一様》,分享自己在教育現場的第一手觀察。但是書出來了,問題並未解決。   因為隨著時間挪移,這幾年來,全世界的教育也同時面臨了革命性的改變。包括科技的快速進步、線上學習的廣泛開放等,幾乎顛覆了從工業革命以來的傳統教學理念,也讓我一次又一次地看到台灣教育問題的急迫性。   可是回到教育現場第一線,看到的,依然是無奈的教育夥伴。他們不僅無法改變環境,甚至必須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抱守成規。還有一個最新的領悟則是,科技與線上學習或許可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與速度,卻無法改變他們的學習態度、生活紀律及與人相處、合作的能力。這些議題相形之下更重要,是決定一個人成敗的最終關鍵,但是老師不會教、學校也不會考。   無獨有偶的,最近,《紐約時報》大篇幅報導美國杜克大學及賓州大學為期二十多年的追蹤研究,印證了我的觀察:幼兒時期能否具備「與同儕合作的能力」、「體諒對方感受的能力」、「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將決定他們成年後的成敗。然而,即使以《紐約時報》的影響力,也只能反應問題,無法從根本改變教育。   此時此刻,看到柯維博士生前和夥伴出版的《7個習慣教出優秀的孩子》,更能深刻體會到,他將攸關職場成功的「7個習慣」轉化為教育理念的苦心。   尤其令人興奮的是,柯維的教育理念,在台灣已經落實為具體的行動。一群對改變台灣教育現狀深具使命感的熱血份子所成...

FinTech金融科技革命:網路金融新體系,改變你我消費、理財、保險與借貸的未來

圖片
【花錢、籌錢、理財的方式正在改變!】   全球FinTech投資超過497億美元,金融的樣貌即將改觀。   出門不用帶皮夾、缺錢不必找銀行的時代已經來臨。   理財、投資與保險完全線上化,再也看不到白花花的鈔票。   當網路、大數據、金融三者合一,你從未想過的花錢、籌錢、理財方式即將成真。   這是一場規模上看4.7兆美元的FinTech浪潮!   【當網路科技跟傳統金融正面交鋒與重組,個人與企業的消費、借貸、投資模式從此顛覆!】   新消費型態:從付帳到繳費,所有交易完全行動網路化,一機在手免帶現鈔   新借貸型態:利用P2P網貸平台發佈借款需求,向你完全不認識的人借錢   新融資型態:供應鏈融資強勢崛起,解決微型企業週轉不靈、借貸難的困境   新募資型態:積少成多的粉絲系創新群眾籌資法,讓有志者的創意發光發熱   新投資型態:基金、證券、保險全都網路化,瞄準活儲10倍以上高收益   新貨幣型態:由比特幣領軍,掀起虛擬貨幣去國家化、去中心化的大革命   新銀行型態:純網路銀行聲勢高漲,提供物廉價美、高效率的全方位金融服務   FinTech即將改變每個人的生活型態,你一定要做好準備! 目錄 序 互聯網+:從「攪局者」到「領跑者」、「顛覆者」的蛻變 第1章  網路+金融的蜜月期 ●網路+金融的新經營型態 ●網路金融走向深水區 ●中國與海外網路金融對比 第2章  B2C電商金融:理財、保險多點開花 ●電商紛紛試水溫,新寵不斷 ●B2C電商金融案例 ●B2C電商金融難題 ●B2C電商金融打造全產業鏈生態環境 第3章  B2B電商金融:鎖定供應鏈融資 ●B2B電商金融發展歷程 ●B2B電商金融發展現狀 ●B2B電商金融現存問題 ●B2B電商金融發展趨勢 第4章  基金:網路打破傳統銷售管道枷鎖 ●網路理財新方式:網銷基金 ●大數據環境下的基金網銷 ●網路+基金:新模式下的挫折 ●網路+基金:行為解讀 ●網路基金未來十年 ●網路基金銷售案例 第5章  保險:網路風起雲飛揚 ●網路對保險業帶來的衝擊 ●網路帶來的衝擊:創新保險案例 ●國外網路保險發展現狀 ●網路+保險:創新元素混搭風 ●網路保險發展瓶頸 ●網路+保險:C2B模式成變革關鍵 第6章  銀行:網路化的被動求變 ●銀行網路化,非金融企業入局 ●網路銀行帶來新常態 ●「網路+銀行」的文化衝突 ●傳統銀...

沒病也會吃出病!混吃保健品恐加重病情

圖片
回新知首頁 沒病也會吃出病!混吃保健品恐加重病情 中時健康 李亞蓮 字級大小: 小 中 大 國人愛吃保健食品,一年可以吃掉上千億元,相當於1.5棟101大樓!現今市面上充斥各式保健食品,在民眾「吃多少補多少」的錯誤認知下,常將多種保健食品混著吃,不僅容易造成食用過量,某些藥物交互作用下,甚至會導致藥效失效和反效果;學習正確的用藥觀念,是國人共同的健康課題。 一、適度攝取 保健食品主要是用來補充人體無法自然生成的維生素與礦物質,而無論是天然或合成,過度食用都會對身體造成負擔,甚至產生毒性。因此維生素及礦物質的攝取,最好在每日建議範圍之內;目前衛生署規定維生素含量為建議量的1.5倍,適量的保健食品加上日常飲食的維生素含量,其實已經很足夠。 二、避免與藥物混合服用 如果購買保健食品時,沒有徵詢藥師和醫師的意見,表明自己正在服用的治療藥物,很容易會將保健品與藥物混合服用,可能產生交互作用,導致藥效失效、藥效過度或對身體造成額外的傷害。常見的交互作用有: (一)、大蒜、人參和降血糖藥一起吃,會增加低血糖的機率;和抗焦慮的藥一起吃,會加重頭痛失眠症狀。 (二)、紅麴和抗病毒藥一起吃,會增加發生「橫紋肌溶解症」的風險;和治療高血脂的藥物一起吃會造成肝腎負擔。 (三)、銀杏和抗憂鬱藥一起吃,會導致昏迷;和利尿劑一起吃,會讓血壓上升;若是和阿斯匹靈、抗凝血藥物一起服用,會造成出血風險。 三、保健食品VS.健康食品 保健食品包含健康食品與一般通稱的保健食品,其中健康食品一詞在健康食品管理法實施後,即成為法律名詞;也就是說,健康食品的規範上要比保健食品嚴格與明確。健康食品可以標示或廣告具有保健功效,且產品須具備衛生福利部核發之健康食品許可證字號的小綠人標章,始可稱為健康食品。 目前衛福部核定之保健功效主要有13種:免疫調節功能、調節血脂功能、腸胃改善功能、護肝功能、改善骨質疏鬆、牙齒保健、延緩衰老功能、調節血糖、抗疲勞功能、輔助調節血壓功能、促進鐵吸收功能、輔助調節過敏體質、不易形成體脂肪。 此外,醫師也建議,任何營養素都應從天然食物率先攝取,再選擇保健食品來補充,最重要的還是要注意用量與避免混食,並認明具核可標章的產品,才能真正達到保健功效。

長照險 守護明日的記憶

邁入高齡化社會,失智症議題愈來愈受到重視,面對可能的失智風險,我們到底可以怎麼做? 目前並無法明確歸類,怎樣的人才會罹患失智症,因為我們知道的失智症患者,就有知名領袖如美國前總統雷根、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及學術菁英如榮獲諾貝爾物理獎的光纖之父高錕,還有生活在周遭的爺爺、奶奶、叔叔、伯伯等各種不同生活類型的人。 根據統計,全球每三秒就新增一名失智症患者,失智症的病程十分緩慢,從一開始記憶減退但仍可自理,到後期大腦受損造成功能漸漸退化及喪失生活獨立性,長期生活需要依賴他人照顧或需要到專門醫療機構照護,一個月至少3萬~8萬的費用支出,可能造成家人精神及經濟負擔。 台灣為失智症人數成長速度及少子化全球第一的國家,加上單身人口愈來愈多,照護的問題愈來愈值得注意,需要事先預備,保險為轉嫁失智症經濟負擔的有效方式。 市場上有關失智症的險種有特定傷病險、重大傷病險、殘扶失能險、長期看護險…等等,民眾可依自己本身的需求,選擇給付方式為按月、按年或一筆給付。 民眾也可按照不同險種的保障重點,搭配選擇所需的給付。例如,配合健保重大傷病認定(為老年期或初老期器質性精神病)符合失智給付,加上符合失智造成的失能給付在不同程度狀況下可獲得保險給付,減輕家庭經濟負擔。 失智症可能會讓我們忘了所愛的自己及家人,提前為自己及家人做好相關險種規畫,可以透過保險獲得經濟上的補助,家人也能擁有較好的照顧生活品質。讓我們就算最後忘了愛,但因及早準備了,讓愛得以繼續下去。

全球老人榜 台灣排第四

美國人口普查局的研究指出,從2015-2050年間全球老年人(65歲及以上者)總數將倍增,達16億人。屆時日本的老年人口比例仍將全球最高,但南韓、香港及台灣的老年人口比例預料將分別上升到世界第二、三、四名。 同期間美國老年人數將倍增,從4,800萬人增加到8,800萬人。 2015年美國老年人比例為14.9%,在全球228個國家及地區的「老人榜」上排名第48;2050年時老人比例雖提高到22.1% ,但排名將退到第85位,因為許多亞洲及拉美國家的人口加速老化,目前亞洲老年人口共有3.41億人。 歐洲目前是全球老年人口比例最高的地區,2050年時仍將如此;目前非洲是全球人口最年輕的國家,老人比例僅3.5%。 中國、印度、印尼及巴西等國的老年人及「高齡老年(80歲以上)」人數在35年間將增加三倍。 2015年全球人口的平均壽命為68.6歲,預估到2050年時將延長到76.2歲。

頭暈…大腸癌早期警訊

現代人壓力大,職業婦女身兼家庭兩頭燒,外食、作息不穩都讓大腸癌七年來位居國人好發癌症之首,想要早期發現大腸癌不能靠「症狀」,通常有症狀才來檢查的病患,確診後的情況都不理想,倘若你還是想在家自我評估是否該做檢查,或可從糞便形成的過程所出現的生理現象來觀察。 1.頭暈出現的貧血 腸分為小腸和大腸兩個部分,大部分的腸癌發生在大腸,也就是結腸和直腸的部位,而人體的糞便排泄是從右側大腸慢慢到左側,右側大腸的糞便呈稀水狀,一直到左側才呈現固態,倘若右側大腸內有腫瘤,通常不易出現症狀,所以比較容易逐漸長大而導致腫瘤慢性出血,進而引起貧血,但是從排便看不出來,頭暈就是大腸癌最早期的警訊。 2.便秘或解便後仍不斷有排便感 大腸有癌,有些人大便習慣會改變,像排便不通,或排便次數增加甚至便便形狀改變,這是當左側大腸內出現腫瘤,導致排便過程發生異於平常的緣故,值得注意的是,此一症狀出現時,腫瘤通常不會太小顆。 大便會出血的腸惡性腫瘤,大多數也是發生在左側大腸,因為左側大腸比較固態,與腫瘤發生磨擦才造成肉眼可見的出血,出現血便的腫瘤。 癌症發生原因很複雜,有先天與後天因素,在後天方面,大腸癌雖然與吃加工燒烤等肉食有緊密關係,但就算不吃肉,仍然可能因為吃了過多加工食品,使得體內腸道細胞仍接受外來致癌物質誘發病變成癌症。 建議大家要多吃天然食物,不要常吃加工食品,不管素食或吃葷,食物處理過程切忌醃製、高溫燒烤與油炸,此外,根據臨床與流行病學統計,大蒜與含葉酸的食物可有效預防大腸癌發生,都是飲食上的正面建議。 此外,大腸癌的腫瘤特性其實很溫和,從腫瘤長出來到出現症狀,需要非常久的時間(約5~10年),因為症狀發生才去處理的大腸癌已經太晚,積極做法還是建議民眾務必做好定期大腸癌篩檢。 目前國健署有推行糞便潛血篩檢,只是對象設定50~74歲的民眾,若要大規模進行大腸癌的篩檢,用糞便潛血是可以,但因為它有偽陰性,建議一定要多做幾次。 大腸癌罹患率正在年輕化,建議民眾最晚40歲就應該進行一次檢查,若想要更準確,全大腸內視鏡還是診斷大腸癌最準確的工具,而最新型內建窄頻影像技術(narrow band imaging,NBI)的大腸鏡,更是內視鏡的最新技術,可有效揪出厚度僅0.5公分不到的瘜肉,達到早期發現的目的。 (作者是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

首張實物給付型保單來了 保健康險…幫你做健檢

圖片
金管會核准國內首張「實物給付型」保單,由富邦人壽拔得頭籌,實物給付項目是一年一次健康檢查;另外還有保險公司送審中,分別規劃提供醫療專機、健康手環等實物給付,民眾投保將有更多選擇。 實物給付型保單,給付一年一次健檢。 本報系資料庫 分享 富邦人壽人員昨(19)日表示,這張新保單預估6月左右可以正式開賣。 國內保險給付目前只有現金給付型態,金管會去年開放保險公司可以銷售「實物給付型」保單,國內保險商品給付,不再限現金給付。 金管會開放的實物給付範圍,有六大項,包括健康管理、醫療、長期照護、護理、老人安養及殯葬。 金管會開放後,也有多家保險公司送件申請,包括富邦人壽、國泰人壽、台灣人壽及新光人壽等。金管會審核多時後,終於在前天(18日)核准第一張「實物給付型」保單,由富邦人壽的「富邦人壽健康樂(實物給付型)保險」,搶得頭香。 金管會保險局副局長張玉煇表示,富邦這張保單保障年期12年,實物給付為一年一次健檢,若不健檢,則可領取2,800元,由於保險公司跟特約醫院合作,檢健費用可能低於市價。 健檢方案,包括一般健檢、長照疾病檢查、心血管疾病、癌症檢查等四種。 富邦人壽表示,這張保單採六年繳費、保障年期12年,前11年每年除了提供保戶一次健康檢查,還有一筆保額10%扣除實物給付金額的生存保險金;第12年滿期可領回一筆保額10% 滿期金。 除此,台灣人壽及新光人壽二家也送件,但被要求重送,國泰人壽申請案則還在審核中。 未來將有更多保險公司推出實物給付保單,提供民眾更多元化保障選擇。 張玉煇表示,依規定保險公司要推出第一張實物給付保單,一定要核准,至於第二張,則看市場是否已有三張同類型保單,如果有才可以採備查制。 圖/經濟日報提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