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薪風暴 六大元凶現形

台灣年輕人買不起股票、房子,薪水趕不上物價,凸顯低薪這個長期沉痼難癒。低薪絕非台灣獨有的問題,而是全球普遍性的現象。「經濟持續改善,失業率明顯下滑,但為何薪資未增加?」這應該是全世界許多民眾心中共同的疑問,也是各國政府難以承受的重。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LO)的「2016/2017全球薪資報告」,近年來世界各地薪資成長已經減速,從2012年的平均2.5%降至2015年的1.7%,創四年最低,且若不計成長相對較高的中國,則由1.7%降至0.9%。
的確,全球經濟自金融危機以來持續復甦,企業獲利也顯著上升,但實質薪資一直停滯或下滑,對低薪勞工尤其明顯。OECD最新報告指出,經濟仍處於「低成長陷阱」,復甦要有動能,薪資是關鍵,「家庭所得及消費要增加,需要薪資強勁成長。」
OECD解釋說,從失業率下降至薪資上揚的傳遞管道已破裂,儘管失業率下降,薪資成長一直非常少。OECD不認為今明年薪資會改善,大概只會成長0.5%。
國際貨幣基金(IMF)在春季報告呼籲世界各國政府要處理低薪、生產力低落及自動化所形成的完美風暴,就點出了低薪的影響與部分原因。

薪資下滑的原因包括:

一、2009年經濟衰退:造成失業與薪資下滑壓力

2009年的衰退與之後失業率攀升,是薪水下降的原因。對勞工需求減少對薪資下降構成壓力。但與1981至1991年間的前幾次衰退相比,這次的薪資下滑幅度更大且時間更長。自2012年以來的失業率下降,並未看到實質薪資對應復甦。原因之一是,實質薪資下滑是失業率跌得比前幾次衰退更快的原因,薪資彈性更大的公司,提供低薪增加就業。

二、經濟形態的轉變:兼職/自雇及彈性工作的形態增加、製造業與服務業的消長

勞動市場彈性增加,例如更多零時契約、新零工經濟及勞工談判薪資的實力受限。這類勞工不只有一份工作,例如,計程車司機同時開計程車及兼做Uber。近500萬名英國工人被歸類為自雇,自2000年來上升45%。這些變化增加了薪資制定彈性,並降低勞工談判更高薪資的影響力。
製造業占比持續下滑,服務業工作占比相對上升。儘管運輸、零售等服務業有一些新工作,但這類工作的報酬通常比較低。

三、自動化與人工智慧等科技取代部分製造業與服務業勞工

OECD認為,削弱勞工薪資談判權的原因還包括自動科技執行例行性工作,搶走無技術或低技術工作。在某些製造業,自動化機器取代了低技術或不需技術勞工;人工智慧也相當程度取代了從事規律且例行性工作的服務業員工,例如櫃台收銀員。

四、生產力成長下滑,造成低經濟成長及低薪資成長

自2008年以來,勞工生產力前所未見下滑,英國的生產力未回到危機前高峰,英國生產力比德、法及美國等競爭對手少30%。
美國2010至2016年間勞工生產力只上升2%。勞工生產力停滯,難怪企業不願提高薪資。儘管生產力成長低落,薪資成長更低,薪資與生產力差距卻更大。

五、企業囤積現金不投資

以美國企業為例,金融危機以來,企業在海外囤積近2兆美元,許多企業寧願將這些獲利用於買庫藏股、發放股利或併購,不願以投資來促進業務成長,進而增加就業與提高員工薪資。

六、全球化造成資金與勞工跨境移動

移民一直被認為是低薪資成長的主因之一,尤其是對非技術勞工在實質薪資下滑時期,關注焦點就會放在移民搶工作。
許多因素構成了薪資下滑,整個已開發或開發中世界都難以倖免。不幸的是,低薪背後的許多結構性因素,目前並無很快改變的跡象,意味著低薪成長可能持續一段很長時間。

企業囤現金 減少投資員工

「日本給企業主太多權力」、「勞動市場改革攸關安倍經濟學成功與否」、「有錢與有權對上弱勢與低薪」…這是國際貨幣基金(IMF)官員對日本勞資關係的評語。IMF日本事務主管埃弗拉特說,除非政府做出更多努力解決勞動市場問題,否則整個日本都是輸家。
日本銀行(央行)的資料並顯示,企業與家庭繼續囤積現金,去年企業的現金與存款已攀升至創紀錄的242兆日圓(2.4 兆美元),凸顯企業主不願留意提高薪資與資本投資的呼籲,薪資停滯正在削弱日本的消費者支出、刺激通膨努力,以及經濟擴張的持久性。
埃弗拉特強調:「若安倍經濟學想在時程內達成目標,少了提高薪資成長,日本的經濟成長將不會比現在高多少。」
不僅日企,即使已有獲利的美企也不願意拿錢出來投資,以促進就業或提高勞工薪資。美企今年第1季獲利增幅創五年來最高,標普500指數成分企業的獲利躍增13.9%,幾乎是營收成長的兩倍,且賺錢的公司遍布各產業,從華爾街銀行、矽谷網路公司到能源業。
然而,標普全球市場情報對標普500指數215家成分企業的分析顯示,企業資本支出仍保守謹慎,今年第1季這些企業用在設備與廠房的支出只增加1.5%。有些企業認為,買庫藏股與發放股利給股東,比再投資更有價值。半導體公司Skyworks解決方案公司,第1季花5,500萬美元在資本支出,但在股利及買回庫藏股方面分別花了5,200萬及9,500萬美元。
滿手現金的中國上市企業去年將創紀錄的1,100億美元閒錢投資財富管理的金融商品,比一年前高40%,顯示許多集團在經濟降溫之際,避開風險高的企業擴張,偏好短期投資。

全球化效應 加劇所得不均

【編譯 余曉惠】在去年英國公投與美國總統選舉期間,有關全球化助長低薪和所得不公平的論調不斷被提起,「外來移民搶走國內工作」、「就業機會流向海外」等類似口號持續發酵,甚至促成了英國脫歐成真以及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如果全球化與低薪確實存在因果關係,那麼停止全球化會比較好嗎?
早在1997年,國際貨幣基金(IMF)就有研究指出,隨著跨國貿易活動日益頻繁,需求流向高技能勞工,低技能勞工成了被犧牲的對象。由於貿易活動的變化影響不同產業的興衰程度,連帶影響到不同產品價格、企業獲利,乃至於員工薪資,高技能或高學歷的勞工炙手可熱、薪資增加;反觀一般技能的勞工飯碗不保,就算能留下來,薪水也不如以往。
另一份來自美國全球投資公司執行長荷姆斯的研究,則比較了1970到2013年間全球化和美國薪資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關係,結果發現,全球化程度和美國薪資下滑確實呈現正向關係。

機器人崛起 搶走勞工飯碗

【編譯 鍾詠翔】儘管世界經濟在金融海嘯後逐漸復甦,但各國勞工的薪資並未跟著上升,雪上加霜的是,隨著自動化與人工智慧(AI)的技術日新月異,許多勞工要擔心的是飯碗不保,薪資成長恐將成為奢侈的願望。
到本世紀結束前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將變得比以前更聰明,這種發展牽涉的將不只是圍棋人機大戰,更牽動數學、工程及醫學等領域,機器人的崛起將導致千禧世代飯碗遭遇風險,低薪族「錢途」更加黯淡。
全球正在上演一場就業危機,卻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印度2015年新增就業人數只增加13.5萬人,遠低於2011年的90萬人,歐洲年輕人失業問題嚴重,去年南韓造船業有2萬人工作不保,澳洲的情況看起來也不太妙,去年5月平均每一份低技能職缺有六人應徵。
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爆發及中國對原物料與製成品的需求降溫是就業市場嚴峻的罪魁禍首,而先進科技也取代更多人力,加劇全球化的衝擊。世界銀行總裁金墉表示,自動化技術將導致印度69%的工作面臨風險,中國的比率更高達77%。
《被科技威脅的未來:人類沒有工作的那一天》一書作者福特認為,自動技術進步將造成藍領階級工作遭遇威脅,機器人視覺認知、空間計算及靈敏度快速改善,業界採用機器人的數量愈來愈多。
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每周使用160部機器人組裝400輛車,iPhone組裝大廠鴻海也計劃旗下工廠要引進100萬台機器人。北京推動的「中國製造2025」計畫更設定一年生產10萬台工業機器人的國家目標。除了藍領階級以外,AI時代來臨更代表電腦現在也有能力做一些白領階級的工作,譬如軟體可以做籃球比賽統計分析,也可寫出跟記者報導一樣的體育新聞。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防骨鬆只補鈣是不夠的!紅肉魚、萵苣...骨科醫師點名:3種隱藏版「保骨」營養素

渣打:亞洲財富增長... 趕不上人口老化速度

放手搶外幣?這種匯率賠3成的商品 你別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