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經絡,自律神經不失調

身處超速競爭時代,新挑戰、新變動不斷刺激神經,出現焦慮、心悸、失眠、腹瀉、不明疼痛,事情不順就暴怒,情緒愈來愈難掌控。中醫古籍很早就認定情緒攸關身心健康,怒傷肝、思傷脾、憂傷肺……,五臟失衡易引發自律神經失調,疏通經絡就能調養五臟、氣血正常運行,新近研究也證實針灸能刺激大腦,改善憂鬱及焦慮,維持情緒自然穩定。《康健》採訪專治精神心理問題的中醫師,教你平衡自律神經,找回快樂的自己。
世界變化太快讓人迷惘掙扎、無所適從。

各行各業在危機四伏的湍流求生存,稍一不慎就可能滅頂。在此超速競爭年代,人人情緒緊繃,一遇到不順,往往情緒失控。

社群媒體也主宰許多人的情緒。一打開臉書,不時出現酸文、攻擊、謾罵,你可能連對方是誰都不知道,就被罵翻天。

天氣環境也再三考驗人的脾氣。

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刊登在《科學(Science)》期刊的研究發現,氣候變遷影響經濟、健康,其中高溫讓人易怒。

2015年,他們分析社群網站推特(Twitter)10億則貼文發現,氣溫超過21℃(70℉)貼文情緒出現明顯差距,比如16~24℃(60~75℉)跟21~27℃(70~80℉)相比,快樂指數差異如同週日與週一。

生活步調快速,時不時出現新挑戰、新變動挑動神經,加上天氣影響,現代人比以往更難保持平心靜氣。

根據精神健康基金會調查發現,近600萬位國人感到孤寂、缺乏支持與陪伴,難以承受壓力;中研院刊登在知名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的研究更直指,全台約每4~5人中,就有一人患有常見的焦慮性及憂鬱性精神疾病。

長期處在緊張、焦慮、情緒起伏過大的狀況下,身心健康遲早要付出代價,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2014年因心理困擾影響身體不適的精神官能症就醫人數高達近140萬人,相較於10年前成長1.2倍,自律神經失調也很常見。

「忘記了快樂,無法感受到快樂,是因為快樂中樞被擋掉了」《中西醫併治遠離身心症.經絡與自律神經的協奏共舞》作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西醫結合科主治醫師賴榮年一語中的。他兼有豐富的婦產科及中醫婦科經驗,看過太多自律神經失調患者苦於心悸、腸胃不適、焦慮等多種症狀,苦苦遊走多家醫院遍尋不著解方,全副心力都放在焦慮、發愁身體的不適症狀,根本快樂不起來。

他分析,自律神經失調症狀多樣,涵蓋身心範圍廣,以現代醫學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分科現狀,「不容易被整體、好好治療,」他說。

而且目前自律神經失調的用藥也有局限。賴榮年指出,現在自律神經失調的藥物副作用大,治好單一症狀卻出現另外的不適,無法用剛剛好的劑量緩解病情,因此他選擇中醫方法調整改善。「中醫的優勢是辨證論治,」他解釋,中醫能把整體失衡狀況重新調回來,再一一處理、改善各種症狀,讓患者覺得比較舒服。

中醫看情緒,五臟是關鍵

不僅臨床,國際上的新近研究也發現針灸能刺激大腦,改善憂鬱及焦慮。

科學家把憂鬱症視為腦部發炎反應,動物實驗發現針灸能抑制促進發炎細胞,改善憂鬱症效果類同抗憂鬱藥物,並可緩解創傷後症候群,因此美國已經開始提供這類病人針灸治療憂鬱及疼痛。

針灸改善焦慮的狀況當下可見。

刊登在2013年《針灸與經絡研究期刊(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Meridian)》的研究指出,學生施行20分鐘針灸後,比起沒針灸的受試者焦慮少,記憶力也變好。

傳統中醫真能解決現代人困擾的情緒問題?答案是肯定的。中醫很早就認為情緒與身心關係密切。《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提到:「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憂思。」五臟並非現代醫學指的單一器官,而是泛指心、肝、脾、肺、腎等掌管身體的5大系統,含藏精神血氣魂魄,中醫常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情緒穩定,當能充盈氣血均衡,讓五臟運作順暢,保持身心健康。

中西醫對情緒失衡致病的說法類似,但疾病路徑卻大有不同。現代醫學認為上游的大腦中樞功能出問題導致中游的自律神經、內分泌及免疫3大調控系統失靈,下游才會出現頭痛、腸胃不舒服等種種病症。

「但中醫把上中下游視為一體,」鑽研中醫與心理精神疾病多年、高雄市信安中醫診所院長張原福認為,中醫把五臟視為源頭,也就是說,掌管身心平衡的不只有大腦,而是含括肝、心、脾、肺、腎5大系統,「像是廣義的腦,」張原福解釋,五臟各自納涵不同生、心理及精神功能,因此能清楚看到情緒對生理的影響。如肝主怒,怒傷肝,一旦肝氣鬱結就容易覺得心悸、右肋痛等,只要找出源頭是哪個臟腑出問題,利用針灸、藥物及情緒轉換等方式調理五臟,就能改善身心狀況、調整情緒。

調五臟,兼顧身心健康

五臟更形塑了完整而綿密的精神心理網絡。多年來鑽研中醫古籍跟精神心理學研究並結合臨床運用,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針傷科主治醫師陳玉昇提到《黃帝內經》中探討精神層次的生理、心理模型及治療就有許多篇章,其中《素問》的《靈蘭祕典論》及《靈樞》的《本神篇》,即載明了五臟六腑與情志作用的關係。

他舉例「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肝氣作用通暢與否會影響到慎謀遠慮,有人下棋可以想3步,有人下棋會想10步,除了後天訓練外,肝氣的強盛及運作疏暢,是決定性的基本要件。

中醫根據五行學說,將精神活動分為五神:神、魂、魄、意、志。包括精神、意志、思維及情緒變化,分別歸屬於五臟。

心藏神,是最大的主導單位,神是指細而精華的先天及後天之氣,如同電腦灌入軟體作業系統(如Windows XP)產生了功能;心則如電腦螢幕,可以把神呈現出來。

肝藏魂指的是陽氣、能量;肺藏魄,指的是陰氣、物質,「魂如同電器(如吹風機)中的電流,魄如同電器產生的功能(如風及熱),」陳玉昇說人有了魂魄就像電腦接上了電源,立即可運作。

脾藏意類似電腦暫存、複製功能;腎藏志則是將重現的影響歸檔、命名放在桌面上。上述任一環節出狀況,身體這台大電腦就有可能當機。其中,以肝系統涵蓋的心神功能最多。「肝藏魂、主疏泄、主驚、主怒、剛藏、謀慮、決斷,」張原福解釋,肝系統包辦了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中的6種(除了喜),因此情緒過當引起的肝系統問題如肝氣鬱結很常見。

肝系統,情緒調控大本營

譬如碰上至親過世、投資失利、失業、婚姻出問題等傷到肝無法藏魂,就會令人不安、睡不著覺。通常會用中藥酸棗仁湯或加味逍遙散,紓解肝氣鬱結或肝陰血虛。

也有人抱怨右肋神經常有悶痛、找不出原因,張原福解釋,這類人通常心情低落鬱悶了一段時間,造成肝氣鬱結。長期壓力傷肝也可能反過來影響情緒,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原本處事溫和的好好先
生,變得容易發脾氣、焦躁、容易操煩、緊張甚至神經質。

甚至影響從頭到腳的生理功能。譬如頭痛、頭暈、掉髮、視力減退、耳鳴、胸悶脹痛、右肋疼痛、月經異常、陰囊痛、怕冷、怕風容易感冒等。張原福說有些人身體症狀明顯,有些則伴隨心理症狀如焦慮等,很類似自律神經失調。

而且特別的是,壓力傷肝有時甚至會擴及影響肝經與膽經兩條路過的區域,出現相關聯的病理症情。張原福提到如人體側面是膽經循行路線,因此當壓力傷肝時,從眼睛外角繞耳旁頭側區、肋脅腰側、小腹、髖骨、大腿、膝小腿的區域,都可能出現悶脹、痠痛、僵緊麻痛等,以他個人經驗來說,這類患者藉由針灸調治通常可獲改善。

至於坊間盛傳拍打經絡可通情緒,中醫有不同看法。

經絡是通道,掌管經脈氣血運行,真正調控情緒的關鍵還是在五臟。

「拍打經絡是輔助,」張原福認為,臟腑的問題可透過如拍打、按摩、針灸、藥物、溫灸獲得改善,但拍打特定經絡並不能轉變或讓心情立刻變好。

拍打、拔罐屬強刺激,氣足才有效

全台演講超過500場、《補對體質,更養生》作者、中醫師楊世敏治療情緒問題經驗豐富,他認為刮痧、拔罐、拍打屬於破壞清除障礙物,如同經絡氣滯血瘀塞住了血流慢,透過拍打等刺激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

「但本身正氣要足才會有效,」楊世敏解釋刮痧、拔罐、放血、拍打屬於強刺激,對氣足的人如運動員來說效果很好。但缺點是不分虛實,有些人身體弱、效果差,並不建議使用。

陳玉昇則認為傳統中醫典籍提到跟情緒有關的經絡只有3條:心包經、腎經及膽經,調氣、調神更為重要。

調氣、調神也是中醫鍛鍊身心,不受外界擾動情緒的兩大祕方:

1懂得自樂,培養興趣、找出快樂的泉源

「不要忘記自己獨樂,」張原福認為,至境之樂不在眾人稱讚之口,臉書按讚數並不能帶來持久的快樂,而是要培養自得其樂的興趣,即使一個人也能感覺愉悅滿足,「這種快樂才持久,」他說。

他最常看到為工作家庭付出、蠟燭兩頭燒的女性,在外堅強能幹,卻因得不到家人稱讚而身心失調或者生病,在診間痛哭失聲。因此他提醒女性要有三分法:一分給工作、一分給家庭、一分給自己,千萬不要忘記自樂,顧家之餘,也要找到可以讓自己沉浸其中的小幸福。

多年來他提倡「興趣療法」很受歡迎,包括種花蒔草的陶淵明療法、寫詩讀詩的李白療法、聽古典樂的貝多芬療法、磨墨定心寫書法的王羲之療法等,這些都能適時轉移注意力,平衡過度起伏的情緒。

旅行也是很好的心療法。張原福建議可從短程帶便當的市區一日遊、中程的近郊過夜甚或長程的年度出國旅遊,「重點是要事先閱讀資料,了解當地文化及由來,」他說,籌備旅遊、找資料的過程令人感到快樂,有助腦內啡分泌,旅遊回來還可以回味再三,改善情緒效果跟音樂一樣好。

賴榮年最近愛上自己手沖咖啡,因為喜歡喉韻甘甜維持許久的感覺,「人生有那種經驗,一輩子難忘,」於是開始買好的咖啡豆自己沖泡,感受咖啡回甘喉韻,樂在為親朋好友沖泡一喝難忘的好咖啡,累積收集快樂的來源。

2鍛鍊意志

鍛鍊身心意志能調神、調情緒,維持氣血充足。《內經》提到:「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

每天做一件事、持續把它做好,不論按摩、快走、練書法、氣功、瑜伽或靜坐,持之以恆去做就能鍛練出意志力,「把氣的主導權拿回手上,」陳玉昇說,氣的運行維持平衡,就不易受外界影響。
保持心境平和、情緒起伏不要過大,最能調氣血、顧五臟,但畢竟日常生活難免受情緒影響,如被小孩氣到、親友驟離、覺得莫名緊張焦慮等,這時可利用按摩、運動、音樂及情緒調節法疏通氣血,調整情緒。

刺激末梢神經。「關鍵在末梢,」楊世敏指出透過刺激末梢表淺血管經絡,比如緊張時按壓第三、四指指甲緣能「直達天聽」——阻斷腦部不正常電波,鬆開經絡阻塞的地方,這是中醫自我修復的方式,他常替發展遲緩的孩子刺激末梢血液循環,增加智力發展。一般人平常則可按摩膽經、三焦經穩定情緒(見135頁)。

按摩全身。「穴道在筋肉之間,」張原福解釋,經絡由穴道組成,適當推揉按壓筋肉如全身按摩等,能改善經絡氣血循環。

適當刺激頭面部,則有助安撫情緒。

賴榮年將傳統中醫結合西醫解剖學,發現刺激耳朵和頭皮能治療情緒問題。他解釋,穩定情緒首要活絡副交感神經包括動眼、顏面及迷走神經,它們負責頭皮、耳朵、眼睛到皮膚感覺系統,可利用刺激顏面部位的經絡包括頭皮針、耳針等,達到刺激腦部效果,統整身心失衡,通常一週兩、三次效果最好。

平時也可利用梳子梳頭、搓耳穴刺激、做乾洗臉動作及揉眼眶,刺激眼耳鼻及副交感神經維持心神平衡。

利用適當運動「調氣」,則可隨時輕鬆化身EQ達人。「情緒與氣的閉塞有關,」陳玉昇提到氣從神來,調氣才能調到神,改善精神狀況。

每種情緒都能找到氣的對應狀況,像生氣時氣往上升,可做蹲馬步或用力踩地,讓氣往下流動。

過度沉迷某種事物,如瘋狂抓寶可夢妨礙交通或被車撞到,這時氣散無法集中注意力,可利用拉筋或反手折等帶點痛的拉扯動作,把氣收回來。

聽古典樂調五臟。張原福總結多年經驗發現改善情緒問題,音樂成效最大。

「聆聽音樂可以調形、調息、調心,」張原福援引國外研究指出,音樂能抑制交感神經興奮,降低腎上腺素活性,提高免疫球蛋白,調控內分泌、自律神經及免疫3大系統,讓身心平衡。

他從交響曲開始聽起,發現古典音樂運用多種樂器且曲調多元,旋律有一致邏輯,百聽不厭,因此發展出一套古典音樂調理情緒法。「音樂家的數理能力應該都很強,」他笑說,病患跟著他一起沉浸古典音樂世界,心情紓緩不少。建議可從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孟德爾頌《第三號交響曲》及德佛札克《第九號交響曲》入門。

張原福的音樂療法結合中醫五音與五行五臟相通原理,一是可以選擇五臟的本調音樂,能調理本臟的機能及情緒,如肝主怒屬春屬木,本調音樂是角調,音樂性質屬於春天生氣蓬勃、花團錦簇及蟲鳴鳥叫,發怒時可以聆聽這類活潑的音樂紓解怒氣,以笛子為主調的中國音樂也屬此類。

第二是利用五行相剋法找出對應的音樂類型。如悲屬肺屬金,火剋金,節奏明快如夏日之火的音樂,很適合心情低落的時候振奮心情。如巴哈的《布蘭登堡協奏曲第二號》、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馬水龍的《梆笛協奏曲》。

五行相剋原理同樣也能用在情緒對治上。研究憂鬱症中醫療法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台北分院中醫部主任許昇峰則建議,利用五臟對應相剋的屬性,來達到移情作用。例如肝屬木、主怒,當人過於生氣的時候,可看一些引起自己悲傷的事情降低怒氣,由於肺屬金、主悲,五行中金可剋木,因此可透過悲傷調合生氣的情緒,以此類推。

學會利用調氣、穴位按摩、情緒及音樂打通經絡,就能在適當時刻轉移情緒,不再受壞心情綁架。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防骨鬆只補鈣是不夠的!紅肉魚、萵苣...骨科醫師點名:3種隱藏版「保骨」營養素

渣打:亞洲財富增長... 趕不上人口老化速度

放手搶外幣?這種匯率賠3成的商品 你別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