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我把孩子送到印度上學了:從台灣家長的真實經驗看印度教育

一直以來,以印度教育為主題的電影深受台灣觀眾的喜愛,從多年前的《三個傻瓜》Three Idiot、較近期的《心中的小星星》Taare Zameen Par 及最新的熱門電影《人生起跑線》Hindi Medium,都確實地反映了印度家庭對孩子教育的重視與費盡心思,同時在其他國家引起了巨大的共鳴,足見家長與孩子因為教育而承受的壓力並無國界。
《人生起跑線》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在印度首都新德里擁有優渥收入的中產階級家庭,面對孩子即將入學,父母試了各種管道與費盡心思想孩子進入知名學校就讀的過程。就在這部印度電影上映的同時,我也正將我剛升上台灣國小二年級的8歲兒子,帶到印度來展開他的「印度留學之路」,並跟著電影中的角色經歷了每一個大小劇情。
檢視相片
兒子與印度同學合照。照片提供/Nancy
「把孩子送去印度上學?」這個想法可能有點瘋狂,似乎又比比去印度工作或去印度旅遊來得瘋狂許多……
我從事貿易工作,來印度定居之前,已經外派中國近十年,回台後除了不適應職場文化外,也對台灣的經濟處境感到焦慮。數年後我決定再次離開台灣,走訪許多國家後來到印度,我相信這就是我的下一站,下定決心長期耕耘,也將兒子一起帶到印度生活、就學。
兒子到印度定居前,我曾帶他先旅遊一周,當時正是印度最炎熱的季節,我們走訪了城市與鄉間,這對台灣養尊處優的小孩而言是一趟極度衝擊的旅行,因此,當我告訴他要前往印度定居跟讀書時,他大哭了一場,這是我第一次見到個性極其溫和的兒子哭得如此傷心。我和他都沒想到,之後在印度上學的他會如此快樂。

入學競爭激烈,經濟負擔沈重

印度的私立學校數量遠遠多於公立學校,也因為公立學校品質與環境極差,只要有一點能力的中產階級家庭,就會將孩子送進國際學校(International School),這些所謂的國際學校其實就是全英語教育,學校裡面可能連一個外國人都沒有。真正有外國人小孩就讀的國際學校則是全球學校(Global School), 能進入就讀的印度學生可都是來自富裕的印度家庭,但印度學生的數量還是遠比外國學生更多。印度的教育體系某種程度上,非常貼切地反映了這個國家的貧富差距,最昂貴的私立國小一年學費將近百萬台幣,更遑論是使館創辦的美國學校或英國學校,光是入學註冊費用就要將近百萬台幣,卻擠破頭也進不去。
在印度,小朋友2歲,說話都還不是太清楚, 走路也還走不穩的時候就開始進入托兒所(Nursery),父母必須在2歲之前就幫孩子物色學校,也可能為了要就讀心目中理想的學校,早早就要安排搬到學校附近。印度的國際學校通常包辦托兒所(Nursery)、幼稚園(Kindergarten)、小學(Class 1-5)、初中(Class 6-8)、高中(Class 9-11),也因為入學門票難求,學校也大多傾向直升的學生,家長大多從托兒所就開始前來卡位。
相較於早已做足準備的印度家長,兒子中途入學又英文不流利,自然是頻頻碰壁,連續遭到多所學校以「英文能力不足」拒絕,最後是在英文家教特訓了三個月之後才順利參加考試。兒子在台灣是念小二,在印度已經是念小三的年紀,但仔細考慮之後,決定降級讓兒子從小一開始念起。
我最後因為經濟考量,選擇落腳德里的衛星城市諾伊達(Noida)。兒子的學校學費一季付一次,註冊費、保證金與第一季學費加起來大約台幣6萬,還要另外還得支付餐費跟校車費用,平均平攤下來每個月大約台幣一萬二左右的費用,這樣的費用以台灣的經濟收入水平,都已經是不小的開支,卻只是一般印度中產階級家庭的基本教育負擔。

小孩要入學?爸媽得先通過面試!

印度的國際學校從申請表便開始收費,每份約1,000盧比,從這個階段開始,作為家長的我真的感受到了一連串的壓力。申請表內容除了基本資料外,父母的工作與年薪必填,也是審核的一項標準,學校除了考量家長能否持續支付學費,還要考慮家長的社經地位,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印度濃厚的社會階級觀念。
在孩子筆試通過之後,還得安排與校長的單獨面試。在與校長面試時,校長告訴我們,名額只有5個,但有20幾位候選學生,「請給出一個理由說明為何應該要錄取的是你們家的小孩。」 當時真的就像是《人生起跑線》電影裡的情節,錢都準備好了還不見得能入學呢!最後我們還是仰仗印度友人的協助,以從台灣到印度念書的故事打動校長,校長才點頭答應讓兒子以唯一的外國學生之姿入學。
印度的學生是辛苦的,有能力讓孩子受教育的家長總是希望孩子不要輸在起跑點,這樣的競爭並不侷限於上流富裕階級,而是普遍地存在於一般中下收入家庭與新興中產階級之中。我住在一個新興中產階級群聚的大社區裡,社區內有各式各樣的兒童才藝班可以參加,小學生下午三點下課,安親班會無縫接軌的將孩子接到安親班去,等父母下班後再接回。晚上接著又要到家教老師家裡去上課。社區裡有很多曾受過良好教育的家庭主婦兼職在家開設家教班,我曾詢問過家教老師的上課時段,最晚一梯次是晚上的9點到10點,真是讓我為上這一梯次的孩子感到辛苦。
入學半年後,兒子受邀參加班上女同學的生日派對,邀請我們的家庭算是小康家庭,也是一家三代同堂,同學爸爸在外商公司上班,媽媽則是老師,這樣的家庭每月總收入約在7到9萬盧比之間,但這場生日派對可能就花了3萬盧比。
檢視相片
兒子參加印度同學的生日派對。照片提供/Nancy
那是他們第一年在家裡舉辦派對,因為才剛購入這套新房子,派對請來專業的場地佈置團隊,有魔術師、彩繪師,還有帶小孩玩遊戲的主持人,而來參加的同學朋友家長則有醫師、律師和外商公司高管等等。與其說是幫孩子辦生日派對,我所看見的,反而是大人之間的成就角力賽。
印度人非常的重視生日、婚禮、節慶等「對外」事務,尤其是幫孩子籌辦慶生派對可說是重中之重,這不只是孩子長大了一歲,而是一個社交場合,一個互相較勁的角力場。大家精心地打扮小孩,這些孩子也因為從小參加這樣的生日派對,慢慢的熟悉這樣的社交模式——家長們比較著職業、穿著、興趣與小孩得了什麼獎、獲得什麼比賽的殊榮,他們用盡心機地讓孩子進入好學校就讀, 就像是父母的身上多了一件值得炫耀的配件,這也誘發了一個無法停止的循環:父母不能丟臉,小孩就得更加用功,不只功課要比別人更好,最好還得了幾個獎盃放在家裡供人欣賞。光是小學便是如此,更遑論是之後的國中、高中與大學。

印度學生自殺率高,新德里政府推出「快樂課」

根據《印度時報》(The Time of India)於2016的報導,印度教育的競爭程度,可以從最知名的印度理工學院(IIT,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錄取率來一探究竟。IIT 的錄取率低於2%,每年報考人數大多在30萬人卻只錄取約五千個名額。而大家最常拿來比較的就是麻省理工學院(MIT,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其錄取錄約為12.5 %。所以印度人流傳甚廣的一個笑話是:「考不上印度理工學院,才會出國讀麻省理工或哈佛大學。」
唯有考上一所知名的學校,才能有翻轉人生的機會,這樣的想法深植在許多印度人的心中,「萬般皆下品, 唯有讀書高」的情節同樣在印度上演。
不僅家長壓力山大,小孩的課業壓力與同儕間的相互競爭,都導致印度學生越來越不開心。這也是為什麼《三個傻瓜》、《心中的小星星》以及《人生起跑線》Hindi Medium 這類型的電影近年來不斷出現的主因,企圖改變印度對孩子的教育心態,並重視孩子的多元發展。
近期台灣的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同樣發人深省,作為家長的我不斷反思自己是否曾經因為自己的期許而扼殺了孩子的創意與發展。在台灣的學校,甚至是幼稚園中班開始,更因家長過度重視教育成績,逼得老師也不得不順應家長意見而揠苗助長。
同樣的情況是否也發生在印度呢?從前面所提到的入學壓力、家長之間的競爭、對孩子的願望投射,應該不難想像印度學生的壓力。近年來在印度學生因成績不理想而選擇自殺的事件頻傳,以《2018年世界幸福報告》來看,在156個受估國家中,印度幸福指數排名132。2014至2016年間共有超過2.6萬名學生自殺,其中近三成皆是因為考試失利。
印度首都新德里政府宣布,從2月開始在當地逾千所公立學校推出每天30至45分鐘的「快樂課」,讓學生暫時拋開數學、科學、語言等課程,以活在當下、價值觀與自我表達為中心主旨,藉由冥想、說故事以及有助情緒需求的活動,聆聽周遭聲音直至感受自身呼吸、學會由心隔離萬物,達到減輕壓力、焦慮與憂鬱的效果。為了讓大家真正放鬆,整堂課既不打分數,也沒有教科書、考試或作業。
檢視相片
兒子穿上了印度的傳統服飾。照片提供/Nancy

印度對於藝術、表達與不同意見的重視

兒子入學後,除了學科之外,學校的課程很多元。或許是因為印度人喜愛寶萊塢電影,戲劇課和舞蹈課,透過故事的表演與肢體活動,讓孩子學會表達,印度小朋友只要有音樂,隨時能來上一段舞蹈,但害羞的兒子,每次都是班上唯一做在課堂後面不願意跟著舞動身體的人,後來在各種威脅利誘之下才跟著動了起來,現在更是只要聽到音樂也能擺動。
兒子最喜歡的是美術課,課堂上使用了水果蔬菜或是回收材料等各式素材,也剛好發揮了兒子的畫圖創作專長,指導老師還因為他太有創意,特別帶他展示作品給校長欣賞,他回家後開心的分享這件事情的神情,讓媽媽覺得一切都值得了!
檢視相片
美術課上大家用回收材料作為畫布,發揮他們無限的創意!照片提供/Nancy
印度人以善於表達聞名,然而這並非憑空而來,從一個家長的角度來看,我認為印度教育中,鼓勵小孩表達意見、傾聽包容不同的意見、重視孩子在非考試學科的發展,以及讓他們以各種方式展現自己成就,這些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養份,某種程度在台灣的教育體系卻極度匱乏。

在印度上學後,我兒子的轉變

我兒子在台灣被視為「問題兒童」,又碰上了一位可怕的年輕女老師,我親眼見過幾次,她經常咆嘯孩子並拍桌子,其他老師則在課堂上當眾指著我兒子,說他不是個「好配合」的小孩,也因為老師帶頭,學生們也跟著效仿,一起用言語或是惡作劇霸凌我的兒子.這對我當時才小一的兒子造成很大的心靈傷害。我一直記得他經常問我:「我是不是全世界最糟糕的小孩?老師跟同學都不喜歡我。」老師當時甚至建議兒子服用藥物來控制不專心的狀態,這讓作為家長的我感到非常傷心,這也是我們選擇離開台灣,來到印度就學的最大主因。
檢視相片
兒子班上的親師座談會(PTM)。照片提供/Nancy
我們遇到的印度人大多愛小孩,這或許和印度傳統大家庭的觀念相關。老師們總是笑容面地送往迎來,每個小朋友回家時,還要和老師來個擁抱,每個都是「寶貝」、「親愛的」。
在印度,教職工作雖然薪資不是非常高(大約每月3~4萬盧比),但地位卻相當崇高,人人都尊敬老師這個職業,這也讓老師在教學上更能無所顧慮的專心教導孩子。我也不忍苛責台灣的教育方式,因為台灣的大環境,也讓許多老師們面臨對於未來的無力感,沒有了安全感,又如何能有耐心的教導這些最需要關心的小幼苗們。
檢視相片
來到印度後,天天開懷大笑愛上學的兒子。照片提供/Nancy
兒子來到印度才半年的時間,我見證了他從認為自己是全世界最笨的孩子,到現在每天都很開心的學習吵著要去上學。也許因為他是個長得白淨的小孩,在印度社區裡特別顯眼,大家都想跟他做朋友,老師總喜歡抱抱他、讓他介紹台灣這個國家給其他同學。對於他的美術作品更是大力表揚與鼓勵,目前游泳教練計畫讓他入選學校的游泳隊,並於游泳課時,讓他當小小教練。
美術和游泳這兩項技能,都是兒子在台灣就很喜歡的科目,目前發揮得比之前還好。語言方面,因為沒有人可以跟他講中文,半年前仍是無法用英語表達與溝通的孩子,現在已經可以開心地融入在全是印度同學的環境裡。
檢視相片
兒子與他的美術作品。照片提供/Nancy
找回了信心與學習的勇氣,兒子現在對於沒做過的事情更勇於嘗試,而不是告訴自己「我不行」。有天,孩子回家開心地問我:「為什麼大家都好喜歡我?很喜歡跟我當朋友?」
我問他:「你還覺得自己是全世界最笨的人嗎?」
「我現在覺得自己很棒了!」
為了這樣的轉變,我很開心作了讓兒子來印度上學的決定,即使在印度的生活是辛苦的,求學過程中也有諸多的競爭和壓力,許多外在條件更是比不上台灣的環境,然而兒子在印度教育環境中的轉變,我想,即使再辛苦,媽媽也要撐下去。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防骨鬆只補鈣是不夠的!紅肉魚、萵苣...骨科醫師點名:3種隱藏版「保骨」營養素

渣打:亞洲財富增長... 趕不上人口老化速度

放手搶外幣?這種匯率賠3成的商品 你別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