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深秋寒冬養生 多吃酸味水果

圖片
酸味水果中的石榴生津、養肝,最適合秋冬食用進補。 圖片來源/123RF 分享 中醫認為,冬令進補能平衡體內陰陽、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在寒冷的季節裡,更宜進行食補,這對改善身體營養攝取的狀況、以及增強機體免疫力,有著一般藥物所不能替代的效果,你也快來補一下囉! 多吃酸味水果 酸味水果不僅能補充水分,還能生津止渴,加強肝臟功能,緩解「秋燥」狀況。 石榴  可殺蟲、收斂、止痢,利於秋冬季生津、養肝。 柑橘  生津止咳、潤肺化痰、醒酒利尿,多榨汁飲用。 柿子  有潤肺止咳、清熱生津、化痰軟堅的功效。 多吃時令乾果 乾果甘甜溫潤,含有多重營養,能養胃、健脾,既是養身佳品,又可口美味。 栗子  益氣補脾、健胃,含有多種維生素,可幫助預防高血壓及骨質疏鬆。 核桃  仁中的脂肪主要是亞油酸,能在乾燥的秋冬季節滋潤肌膚、烏黑頭髮。 多吃養氣蔬果 新鮮的時令蔬果,含有多種有益的營養,正適合秋冬季節調理身心、恢復元氣。 山藥  可強健脾胃、滋陰補氣,零脂肪含量,最適宜在寒涼、乾燥季節補益食用。 蓮藕  易於消化,適宜各種族群,溫和滋補,是補心生血、滋養強壯的美味食材。 資料來源: 書名/ 《排毒養顏藥膳事典》 作者: 孫樹俠、吳劍坤

吃5種好食物 讓你跟老化說bye bye

圖片
圖片來源/123RF 分享 身體從頭到腳、由內臟到皮膚,吃下什麼食物都是關鍵。為了自己好,吃些抗老化的食物吧!「吃下的東西對你的外觀及感覺,會有很大的差別!」飲食專家曼紐‧維拉克塔(Manuel Villacorta)說。 「只要吃對了,你的皮膚會看起來非常稚嫩!」在紐約威廉斯整形外科中心(Williams Center for Plastic Surgery)的抗老化及再生醫學專家─醫學博士愛麗森‧彭蒂厄絲(Allison T. Pontius)說。 該吃什麼呢? 五顏六色的蔬菜和水果 五彩繽紛的蔬菜水果,像是綠葉蔬菜、深紅色的番茄、藍莓和橘色的胡蘿蔔,都能幫忙阻止體內不安定的分子破壞體細胞。所以在每餐至少吃半盤的蔬果吧,最好是一天吃五份至九份的份量喔! 有三種抗氧化物─維生素C、鋅和beta胡蘿蔔素,能保護眼睛遠離黃斑部病變,一種會導致65歲以上的老人眼盲的疾病。如果已經罹患這種疾病,吃下富含這些營養素的食物能延緩疾病的惡化。深綠色蔬菜像是菠菜、羽衣甘藍、綠葉甘藍和芥菜,都是很好的營養來源。一些亮色像是玉米、辣椒、橘子和哈密瓜,也能保護眼睛健康。 抗氧化物像是維生素C,能讓皮膚狀況回春。一個研究曾經指出,吃下許多黃色及綠色蔬菜,與減少身上皺紋有著重要關聯。 一種存在於葡萄和紅酒當中的強力的抗氧化物─白藜蘆醇(reveratrol),能降低罹患癌症、心臟疾病和初老症狀的機率。 全穀類 富含纖維素的全穀類食物像是燕麥、藜麥、大麥、小麥和糙米,能降低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會。添加全穀類的健康飲食也能維持血管在最好的狀態。最好是每天吃3份的全穀類。 魚 肥美魚兒富含的omega-3脂肪酸有著許多抗老化的益處。它能保護心臟,降低中風的機率;也能防止罹患阿茲海默症。一週最好可以吃下二份像是鮭魚、鱒魚和鮪魚等肥美的魚兒吧!若是要吃鮪魚罐頭,就選擇含有最多omega-3脂肪酸的長鰭鮪魚吧!不喜歡吃魚的話,就要先問問看你的醫生,適不適合吃魚油補充劑喔! 奶類 富含鈣質和維生素D的奶製品,對強韌的骨骼發展很重要,也能防止骨質疏鬆症。一天要食用3杯低脂牛奶、優格或是其他奶製品。選擇低脂牛奶來替代普通牛奶,可以調控體內的膽固醇含量,降低罹患心臟病的機率。如果不食用奶製品的話,也可以喝豆漿、杏仁奶...

血壓忽高忽低,會不會中風、心肌梗塞?

氣溫驟降,猝死案件頻傳。血壓高高低低,更令人憂心,如何控制血壓,避免中風、心肌梗塞,《康健》請教專家告訴你。 78歲的前立委蔡同榮在家中昏迷,緊急就醫診斷為出血性腦中風,據聞蔡同榮平常身體健康且有慢跑習慣,究竟為什麼血壓會突然飆高造成右腦大面積出血,不禁令人擔心氣溫直直落的冬天,血壓忽高忽低,是不是更難控制得好? 其實,人的血壓值本來就處於波動狀態,只不過這種狀況在年紀大的老人家身上特別明顯,因為血管隨年紀堆積脂肪而硬化,彈性較年輕人差,更容易受到氣溫和情緒影響,導致血壓起伏、高高低低,振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冠群解釋。 不過,近年來因飲食西化、作息不正常,三高症狀年輕化,因此年輕人也不可輕忽。 根據健保局統計,全台灣約有430萬名高血壓患者,20歲以上民眾每四人就有一人高血壓,且比例隨年紀增加,到了50歲近半數人有高血壓,60歲以上則飆升到七成多,穩定控制的比例卻不到三成。 高血壓長期控制不良,全身血管和器官都有病變風險,隨之而來的疾病有動脈阻塞、冠心症、眼底視網膜病變、腎臟衰竭等。 不過,相較於高血壓,忽高忽低、不穩定的血壓更危險。研究顯示血壓高高低低將提高腦中風的機率,而低血壓幾乎沒有徵兆,常常在幾秒之間人就暈倒、昏厥,甚至休克,對上了年紀的人來說風險很高。 多位醫生異口同聲強調,最重要的是定期且正確地量血壓,掌握血壓的長期波動,才能好好控制血壓。 血壓飆高:先排除促發因素,再考慮調藥 造成血壓不穩定的因素很多,狀況也因人而異,很重要的是,醫生在門診中詳細詢問病人的生活狀況,看看是不是有突發事件讓血壓飆高。 高血壓大部份沒有症狀,有些人會頭暈、頸部僵硬,嚴重一點甚至會視力模糊,此時血壓可能已經飆升到180mmHg以上,服藥已經太慢,要即刻就醫。 ■促發因子: 氣溫變化、運動、情緒、睡眠不足 一般門診中,醫生會先排除可能的促發因素,除了氣溫變化、劇烈運動外,也常見患者因暴怒、緊張、焦慮導致血壓飆高,可能過一會又會回復正常。建議先排除突發因素,至少半小時後再量一次血壓,避免因為緊張血壓愈量愈高。 門診時,醫生也不一定會開降血壓的藥物,有些高血壓是失眠、焦慮引起的,可能開立安眠藥或鎮靜劑,請病人回家好好睡一覺,等睡眠充足了,血壓自然就會降下。 北市聯醫仁愛院區家庭醫學科主任郭冠良有一位70多歲的女病人,屬於易緊張焦慮的性格,每次量血壓,數值總是高高低低,收...

產險保單3大變革 11月啟動

圖片
產險保單11月份重大變革 產險保單11月有三大變革,包括第一張農業保單發售、公共責任險投保金額大幅提高及警察單位不再對交通事故提供「道路交通事故初步分析研判表」等,其中以警察不再提供對交通事故初判,對民眾影響大,因為未來發生交通事故後,民眾又要花錢、又費時。 產險業在11月三樣新變革:1、國內第一張農業保單,首發將針對高接梨農作物,預計在11月2日開賣,成效如何將攸關後續各產險投入相關保單意願。 2、公共意外責任險額度從11月15日起大幅提高,且投保的保單是主管機關批准活動進行的審查要件之一。未來民眾在參與大型活動時,將因為投保金額增加以及主管機關審查趨嚴,會更有保障。 3、警政署之前也宣布從11月起,警察單位不再作交通事故肇事鑑定,因此,當交通事故雙方爭執時,民眾要自花3,000元申請鑑定報告,未來理賠時間恐會拉長。 產險業者表示,在汽車理賠糾紛中,通都是是以責任歸屬為大宗,事故當事人大都覺得自己沒錯,目前在交通事故案件當事人或利害關係人,有爭議時都是在規定時間內向警察機關申請閱覽或提供交通事故相關資料包括在事故7日後得申請閱覽或提供現場圖、現場照片、事故15日後得申請提供「道路交通事故初步分析研判表」等,然而從11月份開始,警察單位不再提供初判表。 產險公司表示,11月之後,民眾未來若發生交通事時,若是車子有保險時,一般保險公司會協助並希望雙方可以和解,至於車子沒有投保的民眾就「自求多福」,因為交通事故的雙方不願意和解或沒有辦法和解時,只能花3,000元申請鑑定報告。 相關人士指出,未來鑑定報告案件一多時,等報告勢必發生「塞車」,報告出來才有辦法進行後續的事項,包括調解、訴訟及理賠等。(工商時報)

因應無薪假 調整醫療、意外險應急

圖片
醫療險、意外險保留建議 國內企業放無薪假現象再起,面對收入可能暫停或減少的狀況,壽險業者呼籲民眾,醫療險和意外險保障還是不能少,否則很可能在這段期間發生就醫狀況,反而得支付更多費用。 壽險業者指出,收入中斷者沒本錢生病,一旦健康亮起紅燈,龐大醫療費恐會造成經濟負擔,所以醫療險的保障同樣要維持。 事實上,沒繳交保費造成醫療險停效,之後若發生保險事故就無法獲得保險公司理賠,且醫療險一般都設有等待期,保戶在此期間發生疾病,保險公司是不提供保障的,若是保單停效又復效,還得面臨等待期重新起算,等於是讓保障面臨空窗期。 意外險方面,由於是以職業等級來計算費率,職業等級愈高的保費也愈高,如果職業等級在二級以上的民眾面臨失業,可向保險公司申請調整職業等級,避免多繳保費。 目前各家保險公司都設有繳費的「寬限期」,只要在保費繳納的寬限期內繳款,仍然可以維持保單效力,保單上具明的所有權益均不受影響,民眾「手頭緊」時能充實利用,不要輕易就想解約保單,未來恐怕會顯得不划算。 另外,若本身是家中最大經濟支柱者,壽險也應該盡可能維持,才能讓發生全殘或身故時,持續提供家庭生活費用。 壽險業者建議,如果投保保費較高的終身壽險,碰到財務狀況暫繳不出保費,能考慮先透過保費較便宜的定期壽險應急。 同時,因暫停繳費停效的終身壽險,則也建議把握於經濟狀況好轉後,在保單停效後的2年內辦理「復效申請」。 而投資型保單的壽險保障,只要保單中有足額的保單帳戶價值,停扣保費仍能暫時維持壽險保障,僅需要隨時留意保單帳戶價值的額度變化即可。(工商時報)

聖嬰攪局 全球糧價漲翻天

聯合國指出,全球糧價10月漲幅為三年最大,顯示聖嬰現象的影響開始波及糧食價格,氣候異常也可能威脅巴西等農產大國的收成,進而造成糧食供給壓力。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5日公布,追蹤穀物、油籽、乳製品等73種糧食價格變動的全球糧價指數,10月升至162點,較9月攀升3.9%,是2012年7月來最大漲幅。 在所有糧食中,以糖價的17.2%漲幅最大,也是2010年9月來最大增幅,主因是產糖大國巴西降雨過多、可能衝擊甘蔗產量的疑慮推升糖價,印度和泰國的乾旱也可能造成影響。糖期貨近幾周來已大漲,因為投資人的注意力已從目前的供過於求、轉向至明年供給預料將更緊俏。市場預期,明年糖的消費量將超越生產量,是六年來首見。 植物油價格10月也飆漲6.2%,是2010年來最大單月漲幅,原因是聖嬰現象加深市場疑慮,擔心氣候不佳將影響明年印尼棕櫚油產量,拖累巴西的黃豆種植進展。 乳製品價格上月也漲9.4%,是兩年來最大漲幅,反映紐西蘭乳製品產量可能減少的疑慮。穀物價格增加1.7%,同樣是因市場擔憂乾燥氣候可能導致烏克蘭和俄羅斯的明年小麥收成減少,進而推升價格。肉品價則持穩。 此外,FAO也將今年的全球穀物產量下修至25.3億噸,約比去年減少1.1%,也低於上月原估的25.34億噸。FAO表示:「調降產量預估的原因,有一半是反映印度和烏克蘭的玉米產量將可能不如預期,主要是天候惡劣所致。」

加入區域經貿協定 關鍵在台灣自己

最近各界熱烈討論,「馬習會」可以替台灣停滯已久的區域經濟整合注入一股新動能。但事實上,兩岸國家領導人會面是「政治層面」的議題,雙方領導人很難談論較屬於「事務面」的經貿談判事務。 但這個「政治訊號」釋放出的消息確實是「肯定的」,關鍵只在台灣自己內部是否已經準備好要加入區域經濟整合,否則民眾已為了服貿走上街頭,將來貨貿、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又各自喧鬧一次,台灣已經不起這些折騰。 針對馬習會對台灣加入區域經濟整合的影響,我有以下兩個看法。第一,台灣若想加入區域經貿協定,不只兩岸之間的服貿、貨貿,或是將來的TPP與RCEP,關鍵不在別人(中國大陸)的態度,而是台灣自己的態度,台灣如何看待任何的自由貿易協定,或區域經濟協定。 第二,從服貿、貨貿的經驗可知,這是台灣「政府」有意願,中國大陸也有意願的雙邊經貿協定,但歷經五年的談判,就是簽不出來。這說明了,若台灣人沒有「共同一致」的想法,不管總統馬英九見了誰、談了什麼,只要立法院沒有點頭,任何區域經濟整合的議題都是白搭。 不論是兩岸經貿協議,或是將來任何的區域經貿協定,不是只有簽署,還包括台灣要「給」的,台灣人拿什麼態度來面對需要「開放」的項目。 從過去幾年的案例得知,區域經濟整合一切的前提是,台灣內部要有一個「整體共識」,如何面對包括兩岸的所有區域經貿協定。 但無論如何,兩岸領導人繼1945年蔣中正與毛澤東的重慶會談後,時隔70年後的馬習會,更超越「兩黨領導人」會面,位階拉升至「國家領導人」會面,這訊號很重要,絕對是重要的政治里程碑。 這傳遞出來的訊息是,政治障礙都可以解決了,兩岸間許多事務性的爭議,根本都不是障礙。換言之,不管服貿或是貨貿都已不是障礙,關鍵還是台灣自己的態度。 若台灣和大陸領導人都可以見面,台灣參加大陸主導的RCEP也不會有根本的障礙,未來都有可以談的空間。 同樣的,雖然以美國主導的TPP談判,原則上不需大陸決定,但微妙的是,當問及台灣能否順利加入,每個人的眼睛都會斜過去看中國大陸。 馬習會的順利舉行也意味著,只要台灣正面看待區域經濟整合的「給」或「讓」,大陸不會去阻擋台灣加入區域經濟整合。但若台灣選擇「不面對」,別人釋出再多的善意,台灣都不會願意接受;就像大陸就「服貿」有不少讓利,但台灣「什麼都不想要」。要注意了,大陸推動「亞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