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15的文章

深秋寒冬養生 多吃酸味水果

圖片
酸味水果中的石榴生津、養肝,最適合秋冬食用進補。 圖片來源/123RF 分享 中醫認為,冬令進補能平衡體內陰陽、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在寒冷的季節裡,更宜進行食補,這對改善身體營養攝取的狀況、以及增強機體免疫力,有著一般藥物所不能替代的效果,你也快來補一下囉! 多吃酸味水果 酸味水果不僅能補充水分,還能生津止渴,加強肝臟功能,緩解「秋燥」狀況。 石榴  可殺蟲、收斂、止痢,利於秋冬季生津、養肝。 柑橘  生津止咳、潤肺化痰、醒酒利尿,多榨汁飲用。 柿子  有潤肺止咳、清熱生津、化痰軟堅的功效。 多吃時令乾果 乾果甘甜溫潤,含有多重營養,能養胃、健脾,既是養身佳品,又可口美味。 栗子  益氣補脾、健胃,含有多種維生素,可幫助預防高血壓及骨質疏鬆。 核桃  仁中的脂肪主要是亞油酸,能在乾燥的秋冬季節滋潤肌膚、烏黑頭髮。 多吃養氣蔬果 新鮮的時令蔬果,含有多種有益的營養,正適合秋冬季節調理身心、恢復元氣。 山藥  可強健脾胃、滋陰補氣,零脂肪含量,最適宜在寒涼、乾燥季節補益食用。 蓮藕  易於消化,適宜各種族群,溫和滋補,是補心生血、滋養強壯的美味食材。 資料來源: 書名/ 《排毒養顏藥膳事典》 作者: 孫樹俠、吳劍坤

吃5種好食物 讓你跟老化說bye bye

圖片
圖片來源/123RF 分享 身體從頭到腳、由內臟到皮膚,吃下什麼食物都是關鍵。為了自己好,吃些抗老化的食物吧!「吃下的東西對你的外觀及感覺,會有很大的差別!」飲食專家曼紐‧維拉克塔(Manuel Villacorta)說。 「只要吃對了,你的皮膚會看起來非常稚嫩!」在紐約威廉斯整形外科中心(Williams Center for Plastic Surgery)的抗老化及再生醫學專家─醫學博士愛麗森‧彭蒂厄絲(Allison T. Pontius)說。 該吃什麼呢? 五顏六色的蔬菜和水果 五彩繽紛的蔬菜水果,像是綠葉蔬菜、深紅色的番茄、藍莓和橘色的胡蘿蔔,都能幫忙阻止體內不安定的分子破壞體細胞。所以在每餐至少吃半盤的蔬果吧,最好是一天吃五份至九份的份量喔! 有三種抗氧化物─維生素C、鋅和beta胡蘿蔔素,能保護眼睛遠離黃斑部病變,一種會導致65歲以上的老人眼盲的疾病。如果已經罹患這種疾病,吃下富含這些營養素的食物能延緩疾病的惡化。深綠色蔬菜像是菠菜、羽衣甘藍、綠葉甘藍和芥菜,都是很好的營養來源。一些亮色像是玉米、辣椒、橘子和哈密瓜,也能保護眼睛健康。 抗氧化物像是維生素C,能讓皮膚狀況回春。一個研究曾經指出,吃下許多黃色及綠色蔬菜,與減少身上皺紋有著重要關聯。 一種存在於葡萄和紅酒當中的強力的抗氧化物─白藜蘆醇(reveratrol),能降低罹患癌症、心臟疾病和初老症狀的機率。 全穀類 富含纖維素的全穀類食物像是燕麥、藜麥、大麥、小麥和糙米,能降低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會。添加全穀類的健康飲食也能維持血管在最好的狀態。最好是每天吃3份的全穀類。 魚 肥美魚兒富含的omega-3脂肪酸有著許多抗老化的益處。它能保護心臟,降低中風的機率;也能防止罹患阿茲海默症。一週最好可以吃下二份像是鮭魚、鱒魚和鮪魚等肥美的魚兒吧!若是要吃鮪魚罐頭,就選擇含有最多omega-3脂肪酸的長鰭鮪魚吧!不喜歡吃魚的話,就要先問問看你的醫生,適不適合吃魚油補充劑喔! 奶類 富含鈣質和維生素D的奶製品,對強韌的骨骼發展很重要,也能防止骨質疏鬆症。一天要食用3杯低脂牛奶、優格或是其他奶製品。選擇低脂牛奶來替代普通牛奶,可以調控體內的膽固醇含量,降低罹患心臟病的機率。如果不食用奶製品的話,也可以喝豆漿、杏仁奶...

血壓忽高忽低,會不會中風、心肌梗塞?

氣溫驟降,猝死案件頻傳。血壓高高低低,更令人憂心,如何控制血壓,避免中風、心肌梗塞,《康健》請教專家告訴你。 78歲的前立委蔡同榮在家中昏迷,緊急就醫診斷為出血性腦中風,據聞蔡同榮平常身體健康且有慢跑習慣,究竟為什麼血壓會突然飆高造成右腦大面積出血,不禁令人擔心氣溫直直落的冬天,血壓忽高忽低,是不是更難控制得好? 其實,人的血壓值本來就處於波動狀態,只不過這種狀況在年紀大的老人家身上特別明顯,因為血管隨年紀堆積脂肪而硬化,彈性較年輕人差,更容易受到氣溫和情緒影響,導致血壓起伏、高高低低,振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冠群解釋。 不過,近年來因飲食西化、作息不正常,三高症狀年輕化,因此年輕人也不可輕忽。 根據健保局統計,全台灣約有430萬名高血壓患者,20歲以上民眾每四人就有一人高血壓,且比例隨年紀增加,到了50歲近半數人有高血壓,60歲以上則飆升到七成多,穩定控制的比例卻不到三成。 高血壓長期控制不良,全身血管和器官都有病變風險,隨之而來的疾病有動脈阻塞、冠心症、眼底視網膜病變、腎臟衰竭等。 不過,相較於高血壓,忽高忽低、不穩定的血壓更危險。研究顯示血壓高高低低將提高腦中風的機率,而低血壓幾乎沒有徵兆,常常在幾秒之間人就暈倒、昏厥,甚至休克,對上了年紀的人來說風險很高。 多位醫生異口同聲強調,最重要的是定期且正確地量血壓,掌握血壓的長期波動,才能好好控制血壓。 血壓飆高:先排除促發因素,再考慮調藥 造成血壓不穩定的因素很多,狀況也因人而異,很重要的是,醫生在門診中詳細詢問病人的生活狀況,看看是不是有突發事件讓血壓飆高。 高血壓大部份沒有症狀,有些人會頭暈、頸部僵硬,嚴重一點甚至會視力模糊,此時血壓可能已經飆升到180mmHg以上,服藥已經太慢,要即刻就醫。 ■促發因子: 氣溫變化、運動、情緒、睡眠不足 一般門診中,醫生會先排除可能的促發因素,除了氣溫變化、劇烈運動外,也常見患者因暴怒、緊張、焦慮導致血壓飆高,可能過一會又會回復正常。建議先排除突發因素,至少半小時後再量一次血壓,避免因為緊張血壓愈量愈高。 門診時,醫生也不一定會開降血壓的藥物,有些高血壓是失眠、焦慮引起的,可能開立安眠藥或鎮靜劑,請病人回家好好睡一覺,等睡眠充足了,血壓自然就會降下。 北市聯醫仁愛院區家庭醫學科主任郭冠良有一位70多歲的女病人,屬於易緊張焦慮的性格,每次量血壓,數值總是高高低低,收...

產險保單3大變革 11月啟動

圖片
產險保單11月份重大變革 產險保單11月有三大變革,包括第一張農業保單發售、公共責任險投保金額大幅提高及警察單位不再對交通事故提供「道路交通事故初步分析研判表」等,其中以警察不再提供對交通事故初判,對民眾影響大,因為未來發生交通事故後,民眾又要花錢、又費時。 產險業在11月三樣新變革:1、國內第一張農業保單,首發將針對高接梨農作物,預計在11月2日開賣,成效如何將攸關後續各產險投入相關保單意願。 2、公共意外責任險額度從11月15日起大幅提高,且投保的保單是主管機關批准活動進行的審查要件之一。未來民眾在參與大型活動時,將因為投保金額增加以及主管機關審查趨嚴,會更有保障。 3、警政署之前也宣布從11月起,警察單位不再作交通事故肇事鑑定,因此,當交通事故雙方爭執時,民眾要自花3,000元申請鑑定報告,未來理賠時間恐會拉長。 產險業者表示,在汽車理賠糾紛中,通都是是以責任歸屬為大宗,事故當事人大都覺得自己沒錯,目前在交通事故案件當事人或利害關係人,有爭議時都是在規定時間內向警察機關申請閱覽或提供交通事故相關資料包括在事故7日後得申請閱覽或提供現場圖、現場照片、事故15日後得申請提供「道路交通事故初步分析研判表」等,然而從11月份開始,警察單位不再提供初判表。 產險公司表示,11月之後,民眾未來若發生交通事時,若是車子有保險時,一般保險公司會協助並希望雙方可以和解,至於車子沒有投保的民眾就「自求多福」,因為交通事故的雙方不願意和解或沒有辦法和解時,只能花3,000元申請鑑定報告。 相關人士指出,未來鑑定報告案件一多時,等報告勢必發生「塞車」,報告出來才有辦法進行後續的事項,包括調解、訴訟及理賠等。(工商時報)

因應無薪假 調整醫療、意外險應急

圖片
醫療險、意外險保留建議 國內企業放無薪假現象再起,面對收入可能暫停或減少的狀況,壽險業者呼籲民眾,醫療險和意外險保障還是不能少,否則很可能在這段期間發生就醫狀況,反而得支付更多費用。 壽險業者指出,收入中斷者沒本錢生病,一旦健康亮起紅燈,龐大醫療費恐會造成經濟負擔,所以醫療險的保障同樣要維持。 事實上,沒繳交保費造成醫療險停效,之後若發生保險事故就無法獲得保險公司理賠,且醫療險一般都設有等待期,保戶在此期間發生疾病,保險公司是不提供保障的,若是保單停效又復效,還得面臨等待期重新起算,等於是讓保障面臨空窗期。 意外險方面,由於是以職業等級來計算費率,職業等級愈高的保費也愈高,如果職業等級在二級以上的民眾面臨失業,可向保險公司申請調整職業等級,避免多繳保費。 目前各家保險公司都設有繳費的「寬限期」,只要在保費繳納的寬限期內繳款,仍然可以維持保單效力,保單上具明的所有權益均不受影響,民眾「手頭緊」時能充實利用,不要輕易就想解約保單,未來恐怕會顯得不划算。 另外,若本身是家中最大經濟支柱者,壽險也應該盡可能維持,才能讓發生全殘或身故時,持續提供家庭生活費用。 壽險業者建議,如果投保保費較高的終身壽險,碰到財務狀況暫繳不出保費,能考慮先透過保費較便宜的定期壽險應急。 同時,因暫停繳費停效的終身壽險,則也建議把握於經濟狀況好轉後,在保單停效後的2年內辦理「復效申請」。 而投資型保單的壽險保障,只要保單中有足額的保單帳戶價值,停扣保費仍能暫時維持壽險保障,僅需要隨時留意保單帳戶價值的額度變化即可。(工商時報)

聖嬰攪局 全球糧價漲翻天

聯合國指出,全球糧價10月漲幅為三年最大,顯示聖嬰現象的影響開始波及糧食價格,氣候異常也可能威脅巴西等農產大國的收成,進而造成糧食供給壓力。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5日公布,追蹤穀物、油籽、乳製品等73種糧食價格變動的全球糧價指數,10月升至162點,較9月攀升3.9%,是2012年7月來最大漲幅。 在所有糧食中,以糖價的17.2%漲幅最大,也是2010年9月來最大增幅,主因是產糖大國巴西降雨過多、可能衝擊甘蔗產量的疑慮推升糖價,印度和泰國的乾旱也可能造成影響。糖期貨近幾周來已大漲,因為投資人的注意力已從目前的供過於求、轉向至明年供給預料將更緊俏。市場預期,明年糖的消費量將超越生產量,是六年來首見。 植物油價格10月也飆漲6.2%,是2010年來最大單月漲幅,原因是聖嬰現象加深市場疑慮,擔心氣候不佳將影響明年印尼棕櫚油產量,拖累巴西的黃豆種植進展。 乳製品價格上月也漲9.4%,是兩年來最大漲幅,反映紐西蘭乳製品產量可能減少的疑慮。穀物價格增加1.7%,同樣是因市場擔憂乾燥氣候可能導致烏克蘭和俄羅斯的明年小麥收成減少,進而推升價格。肉品價則持穩。 此外,FAO也將今年的全球穀物產量下修至25.3億噸,約比去年減少1.1%,也低於上月原估的25.34億噸。FAO表示:「調降產量預估的原因,有一半是反映印度和烏克蘭的玉米產量將可能不如預期,主要是天候惡劣所致。」

加入區域經貿協定 關鍵在台灣自己

最近各界熱烈討論,「馬習會」可以替台灣停滯已久的區域經濟整合注入一股新動能。但事實上,兩岸國家領導人會面是「政治層面」的議題,雙方領導人很難談論較屬於「事務面」的經貿談判事務。 但這個「政治訊號」釋放出的消息確實是「肯定的」,關鍵只在台灣自己內部是否已經準備好要加入區域經濟整合,否則民眾已為了服貿走上街頭,將來貨貿、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又各自喧鬧一次,台灣已經不起這些折騰。 針對馬習會對台灣加入區域經濟整合的影響,我有以下兩個看法。第一,台灣若想加入區域經貿協定,不只兩岸之間的服貿、貨貿,或是將來的TPP與RCEP,關鍵不在別人(中國大陸)的態度,而是台灣自己的態度,台灣如何看待任何的自由貿易協定,或區域經濟協定。 第二,從服貿、貨貿的經驗可知,這是台灣「政府」有意願,中國大陸也有意願的雙邊經貿協定,但歷經五年的談判,就是簽不出來。這說明了,若台灣人沒有「共同一致」的想法,不管總統馬英九見了誰、談了什麼,只要立法院沒有點頭,任何區域經濟整合的議題都是白搭。 不論是兩岸經貿協議,或是將來任何的區域經貿協定,不是只有簽署,還包括台灣要「給」的,台灣人拿什麼態度來面對需要「開放」的項目。 從過去幾年的案例得知,區域經濟整合一切的前提是,台灣內部要有一個「整體共識」,如何面對包括兩岸的所有區域經貿協定。 但無論如何,兩岸領導人繼1945年蔣中正與毛澤東的重慶會談後,時隔70年後的馬習會,更超越「兩黨領導人」會面,位階拉升至「國家領導人」會面,這訊號很重要,絕對是重要的政治里程碑。 這傳遞出來的訊息是,政治障礙都可以解決了,兩岸間許多事務性的爭議,根本都不是障礙。換言之,不管服貿或是貨貿都已不是障礙,關鍵還是台灣自己的態度。 若台灣和大陸領導人都可以見面,台灣參加大陸主導的RCEP也不會有根本的障礙,未來都有可以談的空間。 同樣的,雖然以美國主導的TPP談判,原則上不需大陸決定,但微妙的是,當問及台灣能否順利加入,每個人的眼睛都會斜過去看中國大陸。 馬習會的順利舉行也意味著,只要台灣正面看待區域經濟整合的「給」或「讓」,大陸不會去阻擋台灣加入區域經濟整合。但若台灣選擇「不面對」,別人釋出再多的善意,台灣都不會願意接受;就像大陸就「服貿」有不少讓利,但台灣「什麼都不想要」。要注意了,大陸推動「亞投...

比特幣又瘋啦?暴衝至1年新高後重摔!泡沫疑雲再起

圖片
(來源:AFP) 比特幣於美國時間週二 (3 日) 一度飆漲逾 10%,衝上 420 美元,創去年 11 月以來新高,不料隨後又在短短一小時內暴量大跌近 50 美元。不僅過去 1 個月的急升飆勢原因不明,如今驟降也啟人疑竇,懷疑比特幣又將再度上演「養、套、殺」的泡沫行情。 比特幣的匯價今年 1 月時還不到 200 美元,10 月初時也才只有 240 美元,但這短短一個月來卻猛然狂漲逾 70%,自 8 月底以來已翻漲逾倍,並較去年同期上漲 25%;儘管仍遠低於歷史頂峰的 1150 美元。不僅如此,總市值也由 2 個月前的 30 億美元,飆上略高於 50 億美元。 比特幣交易公司創世紀全球交易 (Genesis Global Trading) 執行長歐康諾 (Brendan O'Connor) 表示,這波漲勢的原因複雜。他們公司近期的確見到比特幣交易次數及金額幾乎日日創新高,越來越多法人投入市場;中國市場的交易量也大增,單日量是過去 2 週的 2-3 倍。 也有人認為,比特幣這波狂飆,反映許多投資人害怕錯過漲勢。《CNBC》節目分析師 Brian Kelly 則指出,近期比特幣交易出現一些利多消息,包括 Winklevoss 兄弟創立交易平台,以及 Digital Currency Group 宣布獲得貝恩資本 (Bain Capital) 及萬事達卡 (MasterCard) 的資金。 但 Kelly 與《Zero Hedge》網站同時也懷疑,中國政府自今年 8 月開始縮緊資控管,可能是刺激比特幣交易大增的導火線,因為漲勢的確約在同時間開始穩定上升。若數百萬中國存戶有越來多人透過比特幣交易來避開資本控制,以順利將資金移至海外,則比特幣價格再創新高或許指日可待。 然而,週二比特幣價格一日暴起暴落,且交易量也在短時間內劇烈變化,增添投機炒作陰影。有分析師指出,比特幣價格近期這一連串發展,劇情似曾相識:先是多頭回歸,創造驚人漲勢,隨後媒體爭相報導,吸引無知買家進場搶貨,之後再爆發拋售潮。

石油國賣資產…下個金融地雷

圖片
未來幾個月到幾年內,全球金融市場存在一枚不定時炸彈:油價下跌將迫使石油出口國的主權財富基金出售資產,以彌補預算赤字。國際貨幣基金(IMF)經濟學家估計,這些主權財富基金今年來已經出售約2,500億美元的金融資產,未來五年內可能共須出售約1兆美元。 投資各資產的主權財富基金比率 圖/經濟日報提供 分享 油價下跌使石油出口國今年的經常帳順差銳減,加上油價短期不太可能翻升,IMF預期,要到2020年時,石油出口國的總順差額才可能回升到約2,000億美元。受全球供應過剩疑慮衝擊,西德州輕原油12月期貨27日盤中重挫2.8%至每桶42.74美元,倫敦布侖特原油12月期貨也跌2%至每桶46.60美元。石油收入減少,使各出口國的預算收支嚴重惡化。IMF估計,今年波斯灣產油國預算赤字總額將達1,450億美元,2015至2020年的累積赤字將達7,500億美元。 IMF估計,截至今年3月底止,石油出口國主權基金共持有4.2兆美元的全球股票、債券及貨幣資產。目前部分油國主權財富基金的資產增加速度正在減緩,部分國家的政府甚至已開始從主權財富基金提款。 石油出口國是美國債券及股票的第四大持有者,光是公債持有額便接近3,000億美元。聯準會經濟學家估計,若外國政府資金每月淨流入金額減少1,000億美元,可能立即使5年期公債殖利率上升0.6個百分點。因此油國拋售資產對美國市場而言,將是一場浩劫。 IMF經濟學家在IMF部落格發表文章指出,「各國主權財富基金累積資產的速度一旦大幅改變,很可能對金融市場造成直接影響」。 目前全球經濟正進行結構性轉變,包括各主要新興經濟體成長已減緩、甚至陷入衰退,美國又準備開始升息,已使金融市場惴惴不安。若油國大舉拋售資產,可能使全球金融市場更加動盪。

基因算命!血癌可預測疾病未來發展

台大研究團隊成功破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基因密碼,從人體1700個微小核醣核酸中找出3個,以及11個和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相關的基因;檢測患者基因,短短2至3小時,就可以成功預後(預測疾病未來的病程和結局),猶如「基因算命」,估計最快三到五年後,就可運用在臨床上。 人體有2萬個基因,過去全面檢測基因要花2萬元,現在只需要驗3個微小核糖核酸或11個血癌基因,就能預測治療預後,不僅大幅節省時間,費用僅1000至2000元,大幅減輕患者負擔。 台大研究團隊表示,類似基因檢測和大數據分析除血癌外,也可運用在肺癌、食道癌、乳癌等多種癌症。 台灣每年有800名新增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有人可控制,有人卻預後不佳、快速死亡;台灣大學生醫電資所所長莊曜宇表示,研究團隊分析約300名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基因資料發現,患者體內都有血癌3個重要的微小核糖核酸和11個基因,根據其活性可算出評分標準,預測分數每增加一分,病患的死亡風險就會增加為2.1倍。 研究根據基因檢測結果,把患者區分為高風險、低風險,若檢測結果被列為高風險患者,可使用強度較高的骨髓移植治療;低風險的患者,可能僅須化療,就能控制疾病,讓病患在開始治療前,就能精準治療,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田蕙芬表示,這項研究等於在人體基因資料庫中進行「海選」,血癌的基本治療是化療,高危險群會做移植,但反應強烈的病人會有很多併發症,要治療效果好、也要減少病人副作用,精準治療就很重要。 田蕙芬說,未來透過檢測,可以在治療前先找出可能影響的預後因子,減少治療強度與副作用,若病人癒後很差,就會選擇比較強的治療;根據統計,高危險群的血癌患者直接做骨髓移殖,存活率僅有10%;若先做化療再進行骨髓移植治療,存活率可達60%。 這項研究結果已刊登在國際腫瘤類期刊中排名前5%的白血病期刊(Leukemia)、前10%之腫瘤標靶(Oncotarget)等頂尖醫學期刊上。

調整飲食、規律運動 打造免疫金鐘罩

現代人聞癌色變,根據衛福部103年統計癌症已蟬聯台灣十大死因榜首33年,11分24秒就有人死於癌症,國人罹癌的速度一年比一年加快,且罹癌人數也逐年增多年輕化,又以國人十大癌症排行類別中的癌症、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發現皆與國人飲食型態及生活習慣息息相關,該如何從飲食當中做調整,打造身體免疫金鐘罩? 均衡飲食: 選擇低GI飲食:台灣癌症基金會鄭欣宜營養師表示,每天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像是全穀根莖類、豆蛋魚肉類、油脂與堅果類、蔬菜類、水果類、低脂奶類,攝取多元化的營養並增加膳食纖維攝取量,選擇未加工、低升糖指數食物,建議一天當中至少可以有一餐食用全穀類食物,像是糙米、五穀米、麥片、小麥胚芽取代白米、精製麵包等,可增加纖維質攝取也增加B群的攝取,提高一天活力來源! 蔬果彩虹579: 神奇植化素:植化素就是植物為了保護自己而演化出來的一種『天然色素』,不同顏色蔬果提供不同抗氧化、調節免疫力的植化素,像是番茄當中的茄紅素可預防攝護腺癌;葡萄籽、松樹皮當中的花青素,具有抗氧化的作用,可減少體內自由基的生成。 胡蘿蔔、南瓜中的類胡蘿蔔素可轉化成維生素A,除了是脂溶性維生素更在黏膜細胞扮演重要角色;菇類中的多醣體,可增加免疫T細胞的數量,提高免疫力抗癌的效果,建議兒童一天至少攝取5份蔬果、成年女性攝取7份蔬果、男性攝取9份蔬果,攝取蔬果的原則應該是多樣多色,也就是應該多種類,且不同顏色都要攝食,才能讓人體吸收到不同功效的植化素。 規律運動: 維持理想體重:建議每周至少運動3次,每次30分鐘,達心跳速率每分鐘130下,規律運動除了可增加心肺功能、幫助代謝、減少體脂肪,減少體內氧化壓力生成,運動種類可依個人身體狀況及喜好度做調整;也建議可維持良好的體態,減少代謝症候群慢性疾病的發生,男性腰圍小於90公分,女性腰圍小於80公分,腰圍八九十,健康常維持;另外也必須小心「隱藏性肥胖」,注意體脂率,建議男性體脂肪率介於17~23%,女性為20~27%。 癌症篩檢: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國健署已推出免費篩檢,將大腸癌、子宮頸頸癌、乳癌及口腔癌等國人發生率高的四大癌症,列為癌症篩檢的重要工作,也有統計發現借由癌症篩檢,早期介入治療,可有效降低四大癌症的發生率及死亡率。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金融數位化 營業時間縮短

圖片
數位金融3.0衝擊持續湧現,裁減分行的行動出現後,本國與外商銀行也開始縮減營業時間。外銀方面以渣打為代表,包括大台北、中南部地區部分分行,原營業時間至下午5點者,提前到下午3點半打烊;台北富邦銀的101分行例假日不再營業,周一到周五的周間營業時間,恢復至下午3點半止。 圖/經濟日報提供 分享 銀行業者指出,一般銀行營業時間為早上9點到下午3點半,過去部分銀行為配合上班族工作時間,或特定地區的屬性,例如位於夜市附近的據點,向金管會爭取營業時間可以延長或彈性處理,部分銀行據點甚至打出「全年無休」的口號,強調即使例假日,也都開門營業。 但此情況在數位金融的影響下已出現反轉,開始有銀行把偏長的營業時間調整回來。據銀行業者觀察,此波縮短營業時間的據點,主要集中在大台北為主都會區,可能是都會區的民眾更偏好利用虛擬通路進行金融交易。 其中渣打銀位於北市的敦北、復興、南京等分行,打烊時間已恢復至3點半,天母分行則取消周六營業。另外,桃園、台中、台南與高雄等地的指定分行,結束營業時間也提前至3點半。 渣打銀表示,確實是受到數位金融的影響,實體分行來客量有減少跡象,經過通盤檢討,決定將部分營業時間延長至下午5點、7點的分行恢復至3點半,但部分分行像八八分行,仍維持例假日營業。 台北富邦銀行位於101大樓內的分行,原本考量101國際觀光客眾多,將營業時間延長至晚間7點,周六、周日也開門營業,營業時間從上午11點至晚上7點,但一樣是受到數位通路崛起的衝擊,自9月起,營業時間提前至下午3點半結束,並取消周六、周日營業。 多家公股行庫主管指出,行動載具日益普及,逐漸改變銀行營運型態,各大銀行都面臨實體分行來客量減少的問題,延長分行營業時間只是徒增營運成本。然而八大公股行庫,受到2010年財委會提案的限制,每家銀行仍需維持兩家分行延長營業時間至下午5點。 公股行庫高層表示,當務之急就是趕緊訓練行員轉型,強化財富管理的服務範圍,例如提供專業一對一理財諮詢,藉此提高分行價值,增加民眾來銀行據點的誘因。

好日子指數:以美式中產階級為指標

圖片
美國人對中產階級的印象大概是這樣......。 圖/《辛普森家庭》;福斯提供 聯合報系資料圖庫 分享 在台灣的生活成本有多高呢?用一個方式來比較,中產階級(middle class)。美國人對中產階級的印象大概是這樣:1戶家庭,有1、2台車,養2或3個孩子,可能還有1隻寵物,在郊區有棟獨立房屋,全家人住起來不會太壅擠,房貸和車貸繳了至少3分之1,平常日都要工作,但周末可以有自由時間安排休閒活動,一年有3周以下的有薪假期,生活壓力和工作壓力沒那麼大。這樣生活模式,美國總人口大約有一半以上「符合標準」;而在「最幸福」的澳洲,中產家庭的比重其實更高,甚至許多企業提供給員工的有薪假還長達一個月,絕大多數民眾的生活品質也都維持著相對高的水準。 以我自己旅外的經驗來比較:在中國地區,一般人要過上美式的「中產階級生活」,難度顯然高得多,甚至連享受潔淨的空氣、飲水都相對費功夫。在新加坡,邁入「中產夢想」的難度比中國人低,但遠比美國人高;至於台灣人要在台灣過上這種好日子,難度有多高?我想讀者們應該心裡應該也都明瞭......。 近年來,網友們流行稱台灣為「鬼島」,因為生活品質每況愈下,許多無良資本家為了賺錢營利,汙染河川、破壞山林、生產黑心食物,政治和官僚體制迂腐不堪,而多數人民面對台灣年年成長的物價,還有薪資成長的停滯,整體生活成本不斷上升,但生活品質卻一路沉淪、沒有好轉。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圖/Joe 分享 事實上,除了電子產品以外,台灣幾乎所有東西都在漲價,尤其是食物價格的漲幅,更在2000年後一路以「榜首姿態」狂飆猛升。但讓多數人感受更深的,更是薪資成長的停滯。民間入不敷出的現實,也反映在經常性支出對於經常性收入的比重持續飆升:2013年,台灣人平均3分之2的收入都用來負擔經常性支出,而這比例在30年前則是40%以下;換句話說,台灣的薪資成長跟不上物價成長。 圖/Joe 分享 望眼全球,台灣的薪資成長與通貨膨脹落差,誇張的程度也讓已開發國家難以「望其項背」。美國勞工局曾在2007至2010年期間,統計全球多國的物價變化和薪資成長。大多數國家,薪資成長都高於通貨膨脹,僅有少數勉強打平;但這份調查中,只有3個國家的薪資成長落後通貨膨脹至少1%以上,他們分別是:南韓、匈牙利和台灣。 ...